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樊登讲论语:学而(精装版) > 不重则不威:端庄和假正经只有一线之隔

不重则不威:端庄和假正经只有一线之隔(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学问,与自己的人生理念和行为方式牢牢地绑在一起,这才叫作“固”。

“不重则不威”的后面,为什么能够接上“学则不固”?很多人觉得这两句话挨不上,第一句话讲的是不要装模作样,第二句话是说考试怎样才能过关,这两句话怎么能放在一起呢?

当然不能这么理解。只有懂得第一句所讲的“重”,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固”。

“主忠信”,“主”就是坚持,“主忠信”就是坚持以忠信为原则。

“无友不如己者”是孔子说过争议最大的话,直接翻译就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对此,鲁迅先生提出强烈反对,认为如果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就是势利眼;况且,比你强的人凭什么跟你交朋友呢?倘若每个人都“无友不如己者”,那人人都交不了朋友。

苏东坡也产生过类似的疑问:“如果你想和比你强的人交朋友,但对方不跟你交往怎么办?”

后来,有人提出新的解释,认为“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是“你的朋友没有一个不比你强大”。你的朋友当中,总有人在某些方面比你强,所以你要多去看朋友身上比你强的那一部分。这其实是在给孔子辩解,牵强附会。

我认为,“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但是有一个地方,我的理解不太一样——“友”可以是个动词,是主动结交的意思。我们人生当中的很多朋友,是命运带来的。比如你的发小,他跟你很亲密,但这是命运带来的,他正巧出生在你们家隔壁,与你年纪差不多,从小和你一起玩泥巴长大。长大了,你不可能跟他说“无友不如己者,所以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辞退’你”,因为你们已经是朋友了。

我们的一生中,有很多朋友是自动带来的,比如同学、邻居等,我们在相处中慢慢生出感情,没有刻意去结交。而“友”这个字,如果将它理解成一个动词,那就是“主动结交”之意。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主动去结交一些优秀的人。比如孔子曾经千里迢迢跑到洛阳拜访老子,向老子请教问题,与老子结交,他觉得老子非常值得尊敬。

我们不必拒绝命运为我们带来的朋友,但同时也要主动结交那些比我们强的人,让他们的思想和学问影响我们。这样就是每天在向上求索,在不断地进步。

我认为孔子说的这句话,是他对自我的要求,这样的好处就是朋友圈会不断地优化。人一生中交友的数量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在自我提升的同时,去与更多优秀的灵魂对话。优化朋友圈,并不意味着背叛朋友,人与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这也很正常,但是你要有意识地结识自己喜欢的人,与品德、情操、眼界、涵养都更好的人在一起。

《荀子·劝学》中有句话叫“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蓬草那么柔软,一长就歪了,但生在麻草里面,却很挺直。如何优化自己成长的环境,这在古代是个很常见的命题,你一定要交到好朋友,如果你总是与损友为伍,那慢慢地就会被带歪。

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去国外留学,结果几年后孩子带着一身的坏毛病回国。因为在国外,一些富二代会聚在一起飙车、娱乐,醉生梦死。我甚至见过有人留学归来,连英文都不会说,所有的作业靠花钱买,只是“混”到了文凭。

“无友不如己者”,代表着我们对人生的积极追求,我们在人生进步的路上,要主动结交的是那些有闪光点、能让我们有所启发的人。

“过则勿惮改”中的“惮”是忌讳的意思。一个人总会犯错,如果你犯错了,不要耿耿于怀,不要忌讳这件事。

这就像我前文所提到过的《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提醒我们,错误是学习的机会。当我们面对错误时,很容易产生的反应是生气、遮掩、文过饰非,这样,错误只会越来越大,你需要花更大的代价去弥补错误。

如果在一家公司里,有一个永远不犯错的领导,那是非常可怕的。他标榜:“我从来不犯错,我绝对没错,如果有问题,一定是别人的问题。”把所有责任推给员工,大家也不敢提意见,到最后可能会发现,他犯了最无法挽回的错误,导致公司的整个战略方向都错了。

这件事情的难点就在于:过则勿惮改。要看一个人犯了错,能不能够面对它,能不能够承认它,能不能够不忌讳它。尤其是公司的管理者,要有勇气在公司里坦承,有的事情他还不知道,有的事是他们搞错了,此前的认知是不对的,现在需要认知升级。承认这样的事情,才真正做到了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一段的含义极为丰富,我们也花了较大的笔墨来进行分析。

这一段话,同样是讲学习的。第一篇的基本主题都是讲学习,我们连贯起来看,前面讲内化的前提,后边讲内化的过程。内化的过程,就是要能够以忠信为根本,去追求向更好的人不断地学习,如果犯了错,别怕改正。实际上,就是把人际关系中他人的力量和自身的终身成长结合起来,这就是学习最好的路径和方法之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