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樊登讲论语:学而(精装版) > 信近于义,恭近于礼:无原则守信是愚,过分恭敬是失礼

信近于义,恭近于礼:无原则守信是愚,过分恭敬是失礼(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其中一个人满脸堆笑地问对方:“您吃了吗?”

对方可能是领导,回答:“吃了。”

他还是带着特别殷勤的笑容问:“吃的什么?”

对方回答:“吃的米饭、炒菜。”

他居然又笑着,认真地问:“炒什么菜?”

我当时坐在车里,听到两人对话,浑身起鸡皮疙瘩。我觉得对话没法进行下去了。被问的人显然已经很尴尬了,提问的人如果继续不停地问下去,是不是就是:“炒熟了吗?好吃吗?付钱了吗?”

他恭敬不恭敬?恭敬,但属于初级的恭敬。这种初级的恭敬,不小心就会变成谄媚,变成丧失原则。

郭冬临演过一个小品叫《有事您说话》,别人遇到任何问题,买火车票也好,搬家也好,买菜也好,他都是“有事您说话”,这就是恭不近于礼。你为什么非得帮所有人买火车票呢?这不是你分内之事。因为他有求必应的行事风格,他过度地恭敬、过分殷勤,反而导致大家瞧不起他,并让他天天纠缠于各种鸡毛蒜皮之中,甚至影响到家庭的和睦。

恭近于礼才能够远离耻辱,我们的恭敬要有尺度,要以礼法为底线。两国元首见面,也是要依照国际通则的,不能够把通则扔在一边。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给了我们一把尺子,告诉我们凡事都要有尺度,告诉我们学习礼法的重要性。

在人际关系中,你总觉得要为对方好,要讲信用,要毕恭毕敬,如果没有礼和义的约束,反而会带来很多麻烦,让自己背负耻辱。

“因不失其亲”的“因”,李零先生的解释是“姻亲”的“姻”。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为什么也是条件句?姻亲如果能够维持亲密关系,频繁地走动,就算是你家的门庭、你的宗族。我们中国古代讲认祖归宗,过去宗族很重要,有的宗族大,有的宗族小,有的宗族无法延续也就没了。

“因不失其亲”也是关于礼法的,所涉及的内容离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点远。但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这句话理解到尺度的重要性,就会发现,它离我们当下并不远。说到底,它其实与社会认同有关。人际关系中,我们与距离稍微远一点的亲戚朋友,能不能够建立好的关系,如果可以,那么我们可以把他们当作宗亲一样对待。

“信近于义”“恭近于礼”“因不失其亲”这三条实际上是并列的,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有子说的是,有很多事情,哪怕是你认为好的事情,也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要能够掌握尺度,而尺度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比如关于“恭近于礼”,我们想要对他人表达亲近之意,有时就会缺乏界限感。例如,我们不能随便邀请别人家的孩子到自己家住,因为这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但有的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经常随意地邀约:“来我家里住,不要紧。”

还有,很多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吃别人的东西,但有的大人却对别人的孩子说:“快吃,多吃点。”对方拒绝说:“我们家孩子不能吃这个。”“没关系,在我家可以吃。”这就到了失礼的地步。当礼被抛在一边时,热心肠反而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这就是因为没有做到“恭近于礼”。

所以,通过学习,来规范自己行为的尺度,是非常重要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