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你的立身之本是什么(2 / 2)
《阿甘正传》里有一个角色,是丹中尉。丹中尉在越南战争中失去双腿却被阿甘救了下来,对于一个骄傲的军人来说,价值和尊严都没有了,所以他放纵自己,骂国家,骂上帝,骂救了自己的阿甘,骂自己是废人,永远生活在愤怒中。直到有一次,他和阿甘一起出海捕虾,遇到了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丹中尉毫无畏惧地坐在桅杆的顶端,像战士一样和暴风雨对抗。最终,他们战胜了暴风雨。除了他们的船,其他的船全翻了。在阿甘的捕虾船上,丹中尉对阿甘说:“你救过我的命,我从未感谢过你。”然后跳进水里游开了。阿甘说:“我想他跟上帝已经讲和了。”
五十知天命,是一种和解的状态,而不是颓丧、漠然的状态。
一个人在五十岁的时候,要能够与自己和解,安安稳稳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内心平和,不再与自己较劲,不再痛苦,不再怨天尤人。
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不被外物羁绊;到了五十岁,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和欲望,让自己宁静从容;到了六十岁,境界则更高。
“六十而耳顺”,“耳顺”的意思是不论别人在你面前说多难听的话,你都能听到其中有道理的部分。比如,孔子被人说“累累若丧家之狗”,这话多难听啊,但孔子听了完全不恼,反而觉得太形象了。他不排斥别人把自己比喻成丧家狗,他觉得自己在某种状态下就是这样的,别人说的话在某个部分上是合理的。
不知道多少人能在六十岁的时候,修炼到这样的境界。我见过很多八十岁的人也做不到耳顺,还总是与人争辩、吵架。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一个人很自由的状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也不会违反社会规则。与此相对的是,我在美国街头看到的一些年轻人,如果美国社会没有法律,允许他们从心所欲,他们就容易自我放纵,总想试探法律的边界。
七十岁之后,孔子回到了鲁国,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老人。此时的他早已与自己、与世界和解了,不需要逾越任何边界。
活得通透的人,会发现法律、道德、伦理、礼法,不是束缚自己的,而是保护自己的。
佛教讲“律”,有经律论,佛陀最后的教诲是以戒律为师。一个刚出家的小沙弥,可能觉得戒律是约束。但是一个高僧大德会告诉他:“孩子,戒律是对你的保护,不要做那些让菩萨耻笑你的事。”
孔子能够理解道德和礼法是对人类的保护,他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每天都活得很畅意,能够自得其乐。
人们认为道德、礼法、规范等不合自己心意,觉得被管束很痛苦,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境界还不够高,需要不断地修炼。
《人间词话》里,王国维提到了写诗的三种不同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人生也有不同的境界。孔子的这一整句话,是他对自己人生不同境界的总结。我们无须亦步亦趋地跟孔子去做比较,但是我们应该了解人生境界提高的次第。孔夫子的境界,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参考,让我们知道人生修炼的方向和能够挖掘出的潜力,一步一步地进行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