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一以贯之:孔子的哑谜(2 / 2)
很多人反对曾子的观点。南怀瑾先生以及其他一些对《论语》进行训释的学者,都认为曾子说错了。这存在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问曾子问题的这个门人是个很年轻的人,比曾子的境界还要低一些。当年轻人求教孔夫子说的“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时,曾子不愿意跟他解释得太复杂,不会说“一如同禅”“一就是道”这样有些玄妙的话,他也怕年轻人听不懂。所以,曾子鼓励年轻人把事干好,把人做好,做到“忠恕”的境界就足够了。
第二种可能是,曾子确实没那么聪慧,因为孔子评价过“参也鲁”,认为曾参资质平平,但他愿意下苦功夫,所以后来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从曾参的先天条件来看,他或许真的无法理解孔子的境界,他所能触及的境界就是“忠恕”。
为什么我们认为孔子说的“一以贯之”的“一”不仅仅是忠恕而已?
什么叫一以贯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发源端,能够生发出世间所有的事。忠和恕,只是表明我们该怎样好好做事,怎样与人相处,这当然也是人们应该去追求的境界,但仅仅做到忠和恕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内心,该怎样追求道,都无法从“忠”和“恕”这两个字推演出来。
忠和恕,只是我们应对日常生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它肯定不是最底层的核心逻辑。
对佛教来说,“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是空。世间万物都有着因缘,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独立、永恒不改的。
对老子来说,“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是道。道又是不可描述、不知道、说不清的。
孔子的“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有人说是仁。仁者爱人,你内心有别人,你做任何事都是从仁出发,它能够生发出各种各样的美好德行。
我的观点和孟子比较接近。我认为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一”,很有可能是“反求诸己”。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一句话概括了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遇到阻碍时,不怨天、不尤人的态度。“不怨天,不尤人”是孔子的原话。
孔子还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国家让我做官,我就好好做官;国家不让我做官,我就回去教书。他从来不抱怨,从来不满腹委屈地问:“为什么他们那样对我?”他做所有事情的核心,都是反求诸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答案,找解决方法。
在这段话中,孔子是在打哑谜。对于孔子的“一以贯之”的含义,也没有正确答案,大家可以自由吸收对自己有益的观点。
我推荐的观点是,“一”是“反求诸己”,但你要把它想成仁,我觉得也没错。因为仁和反求诸己之间是有联系的,当你能够做到反求诸己时,也就能够做到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