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2 / 2)
〔1〕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12月版,第134—135页。
〔2〕《徐梅坤回忆中共“三大”》(1980年3月),《“二大”和“三大”——中国共产党第二、三次代表大会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674—679页。
〔3〕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194—196页。
〔4〕林祖涵(1886—1960),字伯渠,湖南临澧县人,常德师范毕业,东渡赴日本留学,1909年归国在吉林巡抚陈昭常处任吏员,其兄林建藩(修梅)曾任零陵镇守使,曾起义,与国民党有渊源。林子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国民党本部总务部副部长,并参加改组国民党工作。——原注
〔5〕沈玄庐,原名定一,浙江萧山人,家资豪富,有沙田千顷,清末以捐款报效得任云南霑益知县,任满家居,有妻妾仆婢甚多,后在衙前做农民运动,借此与我党接近,随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因其媳他恋迁怒于党,遂脱离党,后积极参加国民党清共工作,任国民党中委及浙江省政府委员。——原注
〔6〕罗章龙:《椿园载记》,东方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295—296页。
〔7〕见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录》。——原注
〔8〕见1924年1月22日《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录》。——原注
〔9〕见1924年1月22日《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录》。——原注
〔10〕见1924年1月22日《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录》。——原注
〔11〕见1924年1月29日《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录》。——原注
〔12〕见1924年1月31日《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录》。——原注
〔13〕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201—203页。
〔14〕罗章龙:《椿园载记》,东方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294—295,296—297页。
〔15〕《“二大”和“三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691—695页。
〔16〕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206—208页。
〔17〕蔡和森、项德隆都是三届中央委员;张伯简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向导》周报出版发行工作,后任中共中央出版部书记、团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赵世炎刚从苏俄回国,旋即派任中共北京地委书记、北方区委宣传部长,接办《政治生活》。刘仁静当时任团中央执行委员,9月29日在团二届一次执委会上,当选为团中央委员长。——原注
〔18〕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196—201页。
〔19〕吴玉章:《第一次大革命的回忆》(1961年)。——原注
〔20〕见1925年12月5日《政治周报》第1期。——原注
〔21〕见1925年12月5日《政治周报》第1期。——原注
〔22〕见1925年12月4日《国民党第一百二十五次会议记录》。——原注
〔23〕见1926年4月10日《政治周报》第6、7期合刊。——原注
<!--PAGE10-->〔24〕见1926年4月10日《政治周报》第6、7期合刊。——原注
〔25〕见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记录》。——原注
〔26〕《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1926年2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印行。——原注
〔27〕均见《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记录》。——原注
〔28〕北京同志俱乐部属西山会议派,是国民党右派组织。——原注
〔29〕见《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记录》。——原注
〔30〕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229—234页。
〔31〕见1925年12月13日广州《国民新闻》。——原注
〔32〕《十二月二十日,广州的反段大示威》,见1926年1月10日《政治周报》第4期。——原注
〔33〕《中国国民党选派学生赴莫斯科孙文大学》,见1925年12月13日《政治周报》第2期。——原注
〔34〕参见1974年9月18日谢华的回忆。——原注
〔35〕《理事毛泽东演说》,见1926年2月28日《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旬刊》第1期。——原注
〔36〕见1926年3月31日《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旬刊》第2期。——原注
〔37〕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211—215页。
〔38〕《共产章程与实非共产》,见1925年12月5日《政治周报》第1期。——原注
〔39〕见1925年12月13日《政治周报》第2期。——原注
〔40〕《帝国主义最后的工具》,见1925年12月20日《政治周报》第3期。——原注
〔41〕《上海〈民国日报〉反动的原因及国民党中央对该报的处置》,见1925年12月20日《政治周报》,第3期。——原注
〔42〕《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见1926年1月10日《政治周报》第4期。——原注
〔43〕《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见1926年1月10日《政治周报》第4期。——原注
〔44〕《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见1926年1月10日《政治周报》第4期。——原注
〔45〕《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见1926年1月10日《政治周报》第4期。——原注
〔46〕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222—229页。
〔47〕《国民党中央党部第三次常务会议录》。——原注
〔48〕《国民党中央党部第五次常务会议录》。——原注
〔49〕见1926年4月2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录》。——原注
〔50〕见1926年5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二次中央执行委员全体会议记录》。——原注
<!--PAGE11-->〔51〕邓颖超的回忆(1971年8月11日)。——原注
〔52〕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235—239页。
<!--PAGE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