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梁衡给中学生的作文课(全3册) > 华表之木老银杏

华表之木老银杏(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毋忘在莒”恐怕是中国最老的一个成语。莒国的存在是公元前一千年左右,那时还没有纸张,秦始皇也还没有统一文字,当时人们要写这四个字还得用刀刻在木片上。你就知道这个故事,连同这讲故事的老银杏的辈分有多高了,它至少够得上中国最古老的成语之一吧。

在公元前一〇四六年周武王得天下后,首先分封他的两个得力功臣。分姜子牙的家族到齐国,国都临淄;分自己家的人周公到鲁国,国都曲阜。未有齐、鲁之前这里已有一个小国莒国,国都在现在的莒县。这三国基本占据了现在的山东,比汉末的魏、蜀、吴还早八百多年,就演了一部春秋版的“三国演义”。开初,齐、鲁仍按臣子之礼,友好事周,后来对外用兵争霸,对内阴谋夺权,早不把天子权威放在眼里。什么丑事、坏事都干了出来。公元前六八六年,齐国正是荒唐无道的襄公掌权,杀了来访的鲁桓公,**其夫人(此女还是他的同父异母妹),他随意杀戮,臣又反过来弑君,襄公死,国内一团混乱。

当时襄公有两个儿子正避乱在外,老大公子纠,由他的老师管仲监护着流亡鲁国;弟弟公子小白由老师鲍叔牙监护着流亡莒国。襄公死亡的消息传来,两个人就争着回国去抢班夺权。这鲍叔牙与管仲本来也是好友,但这时都各为其主算尽机关。管仲对纠说,莒国离齐近,鲁国离齐远,这样赶路我们一定会落在后头。不如我率轻骑先行去截杀小白,公子随后赶来。纠点头称是。管仲说罢翻身上马,带数骑急行。约行一日,来到莒国城外的银杏树下。他知道这是通往齐都的必经大道,先派人打问是否有人马走过,又细察沿途马迹车痕,判断小白还未经过。便偃旗息鼓,弯弓搭箭设伏于树下。果然,第二天,日上三竿之时一小队人马急急走来。为首坐于高头大马上的正是小白。管仲忙将弓背于身后上前搭话:“许久不见,公子可好?这样匆忙,赶往何处?”小白答礼说:“父王去世,回国奔丧。”管说:“国丧之事,有兄长操办。何劳你作弟弟的远行?”小白一听口气不对,变色道:“此话何讲?”管仲虽是文弱书生,但六艺必修的箭法却是娴熟的,乘对方稍一分心,翻身抽弓,白光一闪,一箭早已穿向小白的胸膛。只听对方“哇”的一声,口吐鲜血,落下马来。管仲眼见得手,一声呼啸,撤回去复命。公子纠听得高兴,知政敌已去,一路商议继位之事,向都城慢慢而行。

其实双方在树下斗法时,虽各怀鬼胎,却没有瞒过高高在上的老银杏。时老银杏看管仲弯弓搭箭,正想,你怎么能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那管仲却对树祷告:“今,事急矣!流浪数年,天降良机,成败全在此一举。”谁知老银杏扶正祛邪,不帮管仲却佑小白,那箭“当啷”一声,正好打在小白胸前的带钩上,未伤皮肉。小白何等聪明,顺势咬破舌头,口吐鲜血,装作落马而死。见管仲撤走后,立即吩咐部下加速赶路。

六天后当公子纠一路行到齐国边境之时,临淄城头已经变换成小白的大王旗。向来政治斗争亲骨肉也不半点手软。就像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瞬间亲手杀掉三个兄弟,血腥登位。小白哪能忘了这一箭之仇,又仗着自己是大国,便向鲁国发去命令:“纠为我的亲兄,不忍相残。着你们就地代我处死。那个管仲押回齐国,由我来亲自收拾。”管仲一听这话,心里就明白自己不会死了,定是鲍叔牙向小白举荐了他。果然囚车一入齐境,小白就在国门等候,立即拜他为相,并尊称相父。

这管仲是春秋时的第一政治家,兴农业、举渔利,特别是重商业。不消几年齐国就成了春秋一霸,小白也成了史上大名鼎鼎的齐桓公。这时,便是天子也要让他三分了。一次诸侯大会,天子还派使者专门送来了干肉,并且特免他不必下跪受礼。亏了管仲老成,怕遭人忌,在王身后拉了一下衣角:“君虽谦,臣不可不敬。”齐桓公才款步下阶拜受。总之,这时齐国对外俨然是诸侯们的领袖了。齐桓公又最喜听人吹捧,时国内歌颂之声四起,他也更加飘飘然起来。

一天,桓公与鲍叔牙、管仲几位亲近的老臣在一起饮酒。桓公已微熏,便说,我们这么干喝酒,难道你们就不想对寡人祝贺点什么?这时鲍叔牙忙起身再拜:“愿我君毋忘在莒。”这一句话,让小白酒醒了一半。他在莒国流浪几年,国内政局不稳,无日不担惊受怕。作为储君的命运,向来是死活未定。他的哥哥不是已经死于他手了吗?至于生活温饱不济,饿时马料也是吃过的。听到这里,桓公起身正色道,齐国能有今天,全赖两位师父辅佐之功,在莒的日子当永志不忘,寡人将如履薄冰,不忘旧苦,再励图强。

又过了些日子,桓公见管仲年高体衰,便召问:“相父之后谁可助我相国?”管仲知他心有所属,便低头不语。桓公说:“当下,我身边有四人最忠。当年逃难的时候,我无意中只说了一句想喝口肉汤,易牙就把自己的孩子烹煮了给我做汤;竖刁为了表示忠心侍奉我,就自阉而当太监;而那个常之巫会测生死祸福,常为我预言未来;还有一个公子开方,虽是魏国的公子却常年追随我,连父亲病故,都没有回去奔丧。这四个人对我可谓忠心耿耿了。”管仲叹了一口气,解释说:“大王可以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骨肉都可以杀害的话,那么他还害怕杀别人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自残的话,他难道就不敢去残害大王您吗?人自有吉凶祸福,只要好好修炼自己,自然会善始善终,还用得着别人来测算吗?至于公子开方,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样不孝的人能为国家效忠吗?为齐国计,我请求大王速将这四个人驱逐出去,永不再用。”

齐桓公闻言,果然将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开方打发出宫。但这四个人平常最会拍马屁、抬轿子,总是把桓公伺候得舒舒服服。桓公一天吃不到他们送的美味,看不到他们送来的美女,特别是听不到他们的颂言,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这样苦熬了三年,等到管仲死后,他将这四人又招了回来,相伴左右。也是时来运变,四个人回来的第二年,桓公就卧病在床。易牙、竖刁等见他大势已去,便凶相毕露,堵塞宫门,传令不许任何人进宫,要将他饿死。桓公有气无力,求宫女打开一扇窗户,仰望浮来山方向。他说:“当年我逃亡莒国,颠沛流离之苦能忍;管仲在银杏树下射我一箭,我仍拜他为相,为大业,忘私仇,能忍;在位四十二年,南北征战,伤痛累累,能忍。想不到今天四个小人设下的陷阱,教我忍无可忍,但又只好咽下这个苦果。枉我英雄一世,阅人无数,现在才明白,能当面说得出最肉麻话的人,必有最奸诈之心,会最伪善之术,是在为自己谋最大之私利。我还有什么面目见管仲于九泉呢?”他就这样遥望着那棵已果实累累的老银杏,在自责自悔中,被活活饿死了。他死后几个儿子忙着争王位,互相残杀。桓公的尸体在**停放了六七十天,也没有人收殓,生的蛆都爬出了宫门。

我听老银杏讲的第二个故事,是“庆父不除,鲁难未已”。其实,只要树老就有故事。但难得的是,一棵树能原地不动地守着一个故事,一等两千年,等来一个伟人旧典新用,又恰合其意。很多人知道这句话,是从毛泽东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为新华社写的时评《南京政府向何处去?》里读到的。当时古老而又苦难的中国大地已经被战争揉搓得破烂不堪,亟待和平。但蒋介石就是不肯罢手,还要打下去。毛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战犯不除,国无宁日。”蒋政府必须倒台。但谁亲眼见过那个该死的庆父?现在还在世的人当然不可能了,就是在世的树也只有浮来山的这棵老银杏是唯一证人了。这条古老的格言被它收入年轮、挂在树梢上已两千多年,正好让毛泽东用来解释时局,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故事的原本是这样的。到春秋后期,礼崩乐坏,无论各诸侯国之间还是王室内部,你争我夺,已经没有什么规矩,寡廉鲜耻,什么丑事、坏事都能干得出来了。尤其是齐、鲁两国,折腾得最凶,而莒国夹在其中。老银杏站在浮来山上,看着这些人间罪恶,有时不免一阵恶心。

先说这个鲁国,国姓姬,与天子同姓,周公后代。因为是与齐国同日封的大国,两国渊源很深,而齐又多美女,所以鲁国国君多娶齐国公主为妻。而齐国,姜子牙后代,国姓姜,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美女姜”的“姜”。不想这些“美女姜”色重德轻,多不守“妇道”,嫁到鲁国后常弄出点风流事来。作为王室,家事即国事,风流事常常演化为政治事件甚至国家灾难。齐僖公有个女儿名文姜,出嫁之前即长期与自己的异母兄(后为齐襄公)私通,国人皆知。后来嫁给鲁桓公,还是藕断丝连,舍不得这个情哥哥。齐襄公登位后借邀请鲁桓公与文姜来齐访问,居然在宴席上灌醉鲁桓公,派人杀了这个妹夫,对外说是饮酒过量身亡。你看这成什么体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