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渡,觅渡,渡何处?(2 / 2)
[4]第一次看到关于秋白被甩掉,不带他长征的资料大约是1989年,当时对我刺激很深。
[5]三十六计之一计曰:“借刀杀人。”历史上为“借刀”所杀的名人不少。最可惜的要数大书法家颜真卿。欧、颜、柳、赵,颜为首。颜不但书法好,且为人耿直,为国尽忠。时值“安史之乱”,叛臣四起,颜抗贼有功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到德宗时李希烈又叛乱。宰相卢杞把持朝政,心狭肚小,平时就忌其才,他明知李希烈根本不可能归顺,却故意向皇帝举荐颜去劝降,颜一去便被杀掉。
[6]由于《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诸多武侠小说的灌输,一般中国人脑子里的英雄都是力量型的,不惜力、不惜命,所谓“两肋插刀,一诺千金”,长于力而短于理。如张飞、李逵、项羽、秦琼等,就是对智力和威望较高的关羽、岳飞也是着力渲染其大刀、长枪上的功夫,这是一种图痛快的误导。英者英明、聪明,雄者强胜有力。只靠强力当不了英雄,重在英明识大理,识社会规律之理,顺乎历史潮流。这样的人不图痛快,不轻言死,他一息尚存,就用每一分力、每一点知识、每一点的可能去推动历史,将自己的生命挤出每一滴油去润滑历史的车轮,直到最后力气和机会全部用尽,才以身当烛,跃向死亡,化作最后一束光,照亮历史。周恩来在最后的岁月中于病床与“四人帮”苦斗亦属此。这才是英雄,理性英雄,历史英雄,而不是意气英雄。所以他能担大任,吃大苦,受大辱,无论其大事成与不成都是英雄。史可法守扬州,明知不可守而守;谭嗣同变法事发而不逃,明知死而就死;抗日名将张自忠在阵地将失,身为主将完全可以安全撤离的情况下,甘愿留下来与将士一同殉国。
[7]所有的人在正与邪、善与恶之间都可以选择正和善,都可以成仁取义,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有成就。以巨匠、大师而自愿捐躯成仁取义者,就如元帅、将军去舍身堵枪眼,其心其情更感人,其悲剧含义更撼天地。
[8]“资源”有“多宜性”,如土地可种田,可开工厂,可建住宅等,资源利用,是于多种可能中择优选其一。人这种资源最具多宜性。一个人可以干三百六十行,唯有冒死的工作是轻易不选的,尤其当他才华横溢、成绩卓著之时。所以各国在战争时期,一般科学家、艺术家、学者都不上前线,尽量转移保护,不是保其命,是保其才,保国家财富资源。民族灾难当头,国家宁肯牺牲更多常人而将生的希望留给少数英才,这是国家全局利益。如果个人自恃有才,让别人为自己去死,这不是为国惜才,是为己保命,是极端个人主义。当为国为民去献身时,人的价值只剩下一个“义”,这时人人平等,只要有生命的人都可以做到这个“义”,这时就是一个最普通的人勇敢就义,也可以立时激起全民族的尊敬,而一个最知名的人的退缩也可激起全民族的唾弃。
[9]只以中共一大十二个代表为例,在以后的大浪淘沙中就分出了英雄与叛徒。第一个牺牲的是何叔衡,1935年死于突围途中,以后还有邓恩铭(1931年)、陈潭秋(1943年)被捕后死于敌人屠刀。张国焘1938年叛变革命,周佛海1938年成了汉奸,另一汉奸陈公博,1946年被判处死刑。
[10]理性最强,理不可挡。历史上弱身而担大任,并以死明理之例甚多,如文天祥、史可法等。这是任何强敌都无法使之屈服的。
[11]一死足以明心迹。尽管在秋白身后对之有各种说法,但他慷慨赴死这一点谁也不敢否定,谁也不能否定。只此一点就足以挡住所有泼来的污水。这是本文的支点。
[12]坦白最可爱。有一联曰:“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秋白之伟大是他将自己还原成一个本来的人,当然他的本来里面就有许多伟大的成分,远比常人多了许多东西。但不管多也好、少也好,他不增减、不掩饰,难能可贵。
[13]是“党”大还是“人”大?是“人生”大,还是“革命事业”大?从具体来讲,是“党”大、“革命事业”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求解放的事业是迄今历史上最辉煌的事业,生逢其时的每一个有作为的、个体的人都应投入其中,为之牺牲。一个具体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实践,如佛道修行那样去追求成什么伟大的人。从抽象来讲,是“人”大、“人生”大。因为在党及其事业之前便有人、人性、人格,如我们常推崇的司马迁、文天祥等。在阶级、政党消失之后,还会有人、人性、人格。这是整个人类长河、人类史中需连续积累、提纯并得到公认的一种公共道德、一种精神文明。在党的事业中所造就、考验出的人格,会超出党、阶级、事业之上,而成为全人类及全部人类史的财富。共产主义事业既然是人类最辉煌的事业,是人类先进文化的代表,它的伟大实践所锤炼的共产党人就应该是超出事业本身而更达人类优秀品格,即人格的最高峰。如马克思顽强的探索精神,斯大林在领导反法西斯斗争所表现出的非凡勇气,毛泽东的智慧与周恩来无私的牺牲精神等,他们远远超出本党、本国不仅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而且还将超出当时当代成为全人类的历史财富,永彪史册。
[14]用“平原之山”与“谷边之峰”是为递进叠加之比,求一个“更”字。以开掘读者意想不到之效。古书所谓“水晶盘里走明珠,红杏枝头笼晓日”,李清照词“梧桐更兼细雨”都是此法。
[15]悲剧比喜剧深刻是因为它留给人遗憾,有遗憾就有思考。喜剧让你圆满,满则不思,亦无可思。一个人前半生的悲剧是他后半生的财富,他一生的悲剧则是后人的财富。
[16]就本质来说,生命是一个物质交换的过程。物理学和哲学都已证明万物皆变,花会开,树会长,草会黄。一克镭,3200年后就会自然消失而变成铅。人们虽然惜春长怕花开早,但又总是落红无数。要留住生命中的一个点是不可能的。我们说享受生活,其实是享受生命的过程。是运动,是追求,是思考。虽然它也会有果实,但那只是过程的一部分,是阶段性的果实。其价值恰在于昭示过程的进行,并启示人再去追求下一个目标。绣花的金针比金针绣出的花朵更无价。
美文解读
我写《觅渡》
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晋祠》,当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并应教学需要写了一篇《我写〈晋祠〉》。16年后,1998年又有一篇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以下简称《觅渡》)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许多语文刊物希望能再写一篇文章,谈谈《觅渡》的写作,以作教学参考。
这篇文章和《晋祠》不同,《晋祠》是写景,《觅渡》是写人。作者在《晋祠》中的目标是怎样发现自然美,表现自然美。而在《觅渡》中的目标是怎样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价值,想写出一种人格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与大自然雄浑博大、深奥无穷一样,人也是永远探究不完的话题。人的精神世界其广阔、博大、复杂,绝不亚于自然世界。人是另外一个宇宙。
一个人对社会历史的贡献,或曰他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分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指他的功业,这依个人能力、机遇不同差别亦大。小至种一草、植一树;大至缔造一个国家,完成一项发明、一个发现。只说有形功业,人就是一望无际的群山,有层层丘陵也有巍巍的珠穆朗玛峰。遥望历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马恩列斯、毛刘周朱,群峰屹立,连绵不绝。从凡人到英雄,从小事到大功,足够波澜起伏了。这是以成败论英雄。
还有一种无形的价值,就是人格的力量。一个人外在的功业有大小之分,内蕴的人格也有高下之分,这是另外一个做人的系列,另一种标准。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并不一定就能创造出多么惊天动地的功业。这与本人的学识、机遇、时势有关。比如白求恩、张思德、雷锋、焦裕禄,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功大业,但他们的人格却足以照亮所有的人,包括身处要位、执掌大权的人。在人格这一点上,人人都向他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格所展示的是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本质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旦被开发,一旦与其他外在的力量相结合,便威力无穷,就像蕴藏在铀原子里的能量被裂变释放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