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苏东坡传:全三册 > 二 不挨骂,长不大

二 不挨骂,长不大(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一听这话,夫人吓得目瞪口呆!

一百贯!苏轼这个八品大理评事一年的俸禄加起来才有这个数儿!现在苏轼做官还不到一年,老父亲在京师买房子还欠着外债,忽然又用掉一百贯钱,这不是倾家**产了吗!

王弗不是个霸道的人,平时在丈夫跟前能劝就劝两句,劝不动也就顺着丈夫的意,可忍让总有限度:“这东西不能要,我也拿不出这些钱来!”

一听这话苏轼急出一身汗来:“门板已经抬来了,哪能让人家抬回去!我现在只要四十贯,这些钱家里总有吧?”

听丈夫把话说得这么轻巧,夫人也急了:“四十贯!你以为是天下掉下来的?我一个钱也没有!”

听了这句硬话,苏学士恼羞成怒,厉声道:“你这个女人怎么不讲道理!”

想不到这句话倒把夫人惹翻了:“去年你在京城应制科试,咱们全家住在怀远驿上,三餐只有白饭萝卜,我肚里怀着孩子,想一口鱼汤也喝不到,可你现在只做个小小的判官,就敢拿一百贯去买这几扇破门板!你还说我不讲道理,那好,你先讲个道理让我听听!”

其实苏轼明知道自己这事做错了,如果只是他自己买回来的东西,也许把脸皮放厚些,退掉不收就算了,可这次的买门板却已在朋友面前说了是买来孝敬父亲的,而且张璪里外帮忙,又是找人又是凑钱,现在钱已过付,门板也送到府上来了,苏轼这里若变了卦,在朋友面前怎么交待?

事到急处,再怎么也不能得罪朋友,苏学士只好冲着老婆发威耍蛮,瞪起眼来把声音提得高高得:“我买这些东西又不是自己要,是送给父亲做寿礼的!我父亲一辈子受穷受苦,为谁?都是为我兄弟二人!如今我买几件上等古玩孝敬老人家,有什么不对?”

苏轼这些话初听似乎在理,其实不值一驳。王弗心里更气,厉声道:“父亲这一辈子只知道读书写文章,平时最节俭,若知道你倾家**产替他操办什么‘寿礼’,你看老人家怎么说!好,你就把这几块破板子送到京师去,再写一封信寄回家,告诉老大人这门板是怎么来的,看他怎么说!”

苏轼的脾气本就是装出来的,一听夫人要向老父亲告状,顿时气焰全消。

见他不吱声了,王弗越发生气,指着丈夫的鼻子训斥:“咱们家刚在京师买下一处房子,借的债都没还清,你又刚到任上,一个钱也没攒,再把这一百贯花掉,这一年咱们还要不要吃饭,要不要穿衣?你不顾惜我也就罢了,迈儿还不满三岁,你就让他吃白饭萝卜度日?你们苏家也不是什么大户人家,父母都是节俭的人,真不知你从哪里学来这个花钱如海的坏毛病?现在做一个八品官就这样,以后做了枢密、宰相,还不知怎么吃喝嫖赌!”

夫人把话越说越重,苏轼气得脸色铁青,额上青筋都暴了起来,起身把门一摔,气哼哼地走掉了。

其实苏轼这怒气是装出来的,因为夫人责备他的话句句都对。正因为无话可答,这才大发脾气,不管不顾地走出来,还没到前院,又站住了。

那四扇门板就在前头摆着,张璪就在厅里坐着,等着他的四十贯钱拿出去凑数儿,自己就这么黑着脸、空着手儿走出去,见了朋友怎么回话?

人常说“骑虎难下”,今天的苏子瞻真是骑在老虎背上,回房无法面对夫人,到前厅又无法面对朋友,竟被堵在花园里,进退维谷,急得满头大汗。左思右想,觉得在屋里人面前丢面子就罢了,朋友面前务必死撑,咬咬牙,正想回头再求夫人,房门忽然打开,王弗面如寒霜,看也不看丈夫一眼,只把一个小包袱塞到他手里,回身进屋又把门摔上了。

苏学士平日看似聪明绝顶,其实犯傻的时候多,聪明的时候少。尤其今天,从头傻到尾,无一处不糊涂。现在手里提着个沉甸甸的小包又犯起呆来,半天才明白夫人的意思,忙蹲在地上打开包袱,只见樟木匣子里盛着五锭银子,每个锭子都是五两,一共二十五两。

大宋朝规定一两白银兑铜钱一贯。但时下铜钱多,银两少,一两白银实兑两贯。这二十多两银子有一小半是夫人进苏家时带过来的嫁妆,一大半是她省吃俭用整整十年的积攒,一共合钱五十贯,比苏轼所需要还多了十贯。

男人这东西最讨厌的就是“面子”两个字,可王弗又没办法不顾及丈夫的面子。吵闹归吵闹,从窗棂间看着丈夫蹲在槐树底下发愁,王弗再怎么生气也不得不退让些。只得把箱底的积蓄搬了出来,心里毕竟有气,也不去数,一股脑儿全扔给丈夫。

苏学士正在走投无路,忽然拿到这些钱,真像囚徒得了大赦一样,乐得不知如何是好。赶紧取出二十两银子放在地上,又把小匣仔细盖好,包袱仍然原样系好,捧着回来叩门,夫人哪里肯开。苏轼心里感激不已,也不敢闹脾气,毕恭毕敬把小匣摆在窗台上,这才揣着银子到前厅交给张璪,又叫人烫了酒,陪着张璪喝了两杯,等把客人送走已是黄昏,顾不得欣赏吴道子真迹,赶紧回到房里温言软语向夫人道谢,王弗只是冷着脸坐着,根本就不理他。

从这天起,王弗把苏轼冷落了十几天,一句话也不和他说,苏轼自知理亏,脸上不敢露出丝毫不悦,只是哄着让着,巴结了半个多月,夫人的怒气慢慢熄了,这场风波才算过去。

至于这四块门板,因为物件儿太大,又贵重又易损坏,苏轼竟不知如何送回汴京去。到这年秋天要给父亲做寿了,也只能买些土产托人带到汴梁,又写一封信,告诉父亲自己得了这些宝贝门板,以后有机会就送往京师。

可惜这个“机会”一直遇不上,这些价值百贯的宝贝只好锁在耳房里,直到苏轼在凤翔任职期满回京,才又花了好大一笔钱把四扇门板随带回汴梁。这时候距买下门板已经过了两年。

得到这些吴道子真迹苏老泉果然高兴,专门做了个架子把四块门板置于中厅,每天擦拭赏玩,爱如珍宝。

至于这四块板子值价几何,苏轼又是如何把他搞到手的?苏老泉至死也未知其详——要真知道了,依他的脾气只怕要把儿子揍一顿。而苏轼经过这件事也长了记性,其后不论如何富贵,像这样倾家**产的胡闹再也没有发生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