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苏东坡传:全三册 > 五 两宫的劝告

五 两宫的劝告(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见皇帝垂首不语,高太后知道皇帝好歹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一些。略沉了沉又说:“都说大唐有个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其实依我看,根本没有这个‘盛世’。唐朝兴盛不过几十年,很快就败落了,之后五代十国天下大乱,中原气数十成中败掉了九成!大宋立国之时版图仅有唐时的一半,户口仅六百五十万,北有辽国夺取燕云十六州,居高临下威逼中原,太宗皇帝屡战不胜,不是将士们不拼死,实在是丁不壮,甲不厚,马匹不多,弓弩不力。后来真宗、仁宗只得韬光养晦,用了几十年功夫发展经济,到今天,大宋户口已有一千六百五十万,三倍于开国之时了。可大宋的版图仍然只有辽国的一半,又缺战马,关键是,咱们把国家治理得好,辽国这些年也同样兴旺强盛!我大宋与强敌较量仍然处在下风。仁宗年间又有西夏崛起,明攻大宋、暗结辽邦,凶强好战,杀戮如麻,破我西北边陲,把大宋的边军硬生生分做辽、夏两处,顾此失彼,力量更弱了。”说到这里,自己也轻轻叹了口气,“皇上博览群书,想必读过《三国志》吧?”

太后正把国事说到要紧处,忽然转了话题,神宗一时不明所以,只得点头道:“朕读过。”

高太后点点头:“《三国志·诸葛亮传》里有一段对话,古人称之为‘隆中对’,我不大记得了,其中好像有这么几句:‘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后头是什么?”

神宗忙说:“后面说的是‘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高太后点头微笑:“老身日渐糊涂了,还是皇上脑子好使。”又问神宗,“诸葛亮劝刘备‘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这话说得多好!可刘备听他的建议了吗?没有!刘备夺了荆州、益州,自以为强盛了,就发倾国之兵攻打孙权,结果一战败北,本钱输个精光,刘玄德愧悔交加,病死白帝城,家业只剩一隅之地!留下诸葛亮苦撑基业,然而蜀汉再也不能强盛,诸葛亮屡屡兴兵伐魏,明知不能胜,仍然用兵不止,其实是祸害蜀中百姓以报旧主,苟延残喘,最终难逃败亡。皇帝知道刘备君臣错在何处吗?”

真的!高太后所说的“一败涂地、愧悔病死、家业只剩一隅、苦撑基业苟延残喘……”一字一句都说对了!只可惜高太后说的是几年、几十年后的事,神宗皇帝看不到这些。可后人见此,岂不毛骨悚然。

神宗皇帝何其聪明,怎么会不明白太后的意思呢?可太后把话问到这里,让神宗如何回答?

半天,高太后缓缓说道:“曹魏势大,东吴凶狠,蜀汉夹在魏、吴之间,唯一的机会是等待魏国衰落,然后联吴伐魏。这就是诸葛亮说的‘待天下有变。’可惜刘备得了荆蜀,自以为是,操之过急,不待曹魏生变,先就起兵伐吴,败了!后人只知道笑话刘禅昏庸愚蠢,叹诸葛生不逢时,哪知道刘禅并不昏庸,只是无力回天,因为蜀汉早已亡于他父亲刘备之手。”说到这里,认认真真把皇帝看了两眼,“其实今日局面与三国相似,辽国强盛如同曹魏,西夏凶狠如同东吴,我大宋比当年的蜀汉强得多,可辽国不见内乱的迹象,攻西夏又不能速胜,此时应该韬光养晦,国内变法求富强,对外罢兵,休养生息。辽人也许长枪快马能征惯战,可我大宋君臣共治、国泰民安、百姓归心、能臣如雨,这些辽国比不了!早晚有一天,西夏、辽国会走向衰落,咱们有机可乘,这才对外用兵。可陛下单在熙河路一处就用兵八年,大宋和西夏都受到损失,辽国未动一兵一卒而得其利,咱们犯的不正是当年刘备犯过的错误吗?”

是啊,其实神宗继位的第一天身披铠甲拜见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就看出神宗的心思,也劝过他,没用;后来大臣们知道了也劝,可那时的神宗皇帝已经不听人劝了。

到今天高太后终于把神宗犯下的错误当面说了出来。神宗虽然没有被劝住,可至少现在,他开始思考了。

高太后是个有见识的人,她知道,做皇帝的人把权力看得极重,即使亲生母亲,也是不容干政的。所以高太后平时从不干涉朝政。可今天是个要紧的日子,太皇太后刚过世,皇帝心里难过,这时候他肯听劝;苏轼的脑袋快掉了,如果皇帝真杀了苏轼,朝局就会发生剧变,到那时再想劝皇帝也来不及了。

今天高太后必须把心里话都说出来:“大宋立国百年,积弊甚多,皇上是个有心胸的人,一心要变法图强。可天下人都不明白‘变法’二字的意思,居然以为王安石组建一个‘三司条例司’、推出几个法条在全国施行就是‘变法’?笑话!有天子在,王安石一个臣子,配谈‘变法’二字吗?皇上这几年所做的大事,又怎会局限在这几个‘法条’上头?这几年皇上变更朝廷人事,逐走迂腐不堪的老臣,重新使用能臣,改组御史台,对内充实国库,对外积极用兵,这才是真正的‘变法’。到今天皇上主持变法十二年,实实在在见了成效。可老身觉得朝堂上的宰相换了几批,似乎王安石不及早先的韩琦,韩绛又不如王安石,吕惠卿不用说了,如今王珪、吴充暮气沉沉,似乎连韩绛也不如。眼看朝廷人才凋敝,我有些担心,不知吴充、王珪之后,宰相之位又付与何人?”

话说到这里,高太后已经在责备皇帝了。可今天的神宗正因为太皇太后的去世而伤感,竟舍不得与母亲争吵,反而顺着太后的意思说:“今日朝堂上确实没有韩琦这样的人了。”

神宗能承认这一点,连高太后都觉得有些意外。知道皇帝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一些了,急忙抓住机会进言:“皇上知道太祖为什么立下石碑,与后世子孙约定不杀大臣吗?”

太祖皇帝立碑,严训后世皇帝不杀大臣,这个神宗知道,但太祖为何如此,神宗真没想过。一时竟无法回答。

高太后又说:“自古以来,朝廷往往重武轻文、重战轻治,尤其唐朝在这上头犯的错最大!后来唐朝灭亡,亡在‘节度使’三个字上头!太祖皇帝看到唐朝灭亡的教训,于是更改前辙,重文轻武、重治轻战,‘不杀士’就是为了实现一个‘君臣共治’。可‘重文轻武、重治轻战’八个字施行了一百年,大宋朝守得固若金汤,却不能向往开拓疆土,屡屡被辽夏所欺。皇上大概早在继位以前就看出这祖制的弊端来了,于是登基以后处处变法革新。如今皇上借一个‘诗案’要杀大臣,老身私下揣测,觉得皇上这样做还是为了打破‘重文轻武’的朝政弊端,先杀一个苏轼,由此改‘君臣共治’为‘乾纲独断’,再练精兵、选良将,以备他日之战。可有时候呀,真就事与愿违,这十二年来朝廷没选出良将,倒先把良臣给打倒了!如今武将不见踪影,文臣日渐凋零,皇上在这时候杀了苏轼,难道只杀一个人就罢了吗?只怕还要一口气再杀十几个、贬几十个吧?到后来大臣们杀得杀了,罢得罢了,朝堂上只剩下王珪、李定、张璪、舒亶……怎么办呢?”

神宗兴“文字狱”,确实是要改变太祖立下的“君臣共治”的规矩,这一点高太后说对了。变法这些年,朝廷中确实失去了一大批良臣,神宗皇帝心里也清楚。但神宗只想杀苏轼以立威,却没想过如此大案会牵连多少人,最终要杀多少人,罢多少人。这是神宗年轻,思虑还不周到。现在高太后把这个点了出来,神宗暗暗吃惊,忙说:“苏轼不过一个知府,这案子能有多大?”

高太后淡淡地说:“皇上不是已经命大臣们呈上与苏轼来往诗文以备御史台查问了吗?”

是啊,早在苏轼尚未招供的时候,神宗皇帝就下诏,命大臣们把与苏轼来往的诗文上交了。当时他这样做其实是想吓唬这帮不听话的旧臣,可太后一提点神宗才醒悟过来,原来不知不觉间“乌台诗案”已经扩大了,将来苏轼一死,牵涉的大臣不止数百人……

在从政方面,高太后其实比神宗皇帝高明。见神宗低头不语,这才把最要紧的话说了出来:“‘君臣共治’是朝廷的大政方针,且已施行百年,从朝廷到地方所有法条规矩、人事安排以及大臣们的心态、思路全是按这条路子走的。如今皇上要杀大臣,这是改变了‘国策’!国策一变,天下所有法条、人事通通要变,这是多大的一件事!以前皇上主持变法,虽然诸多改变,却从未触及到国策大政,即使如此,朝廷上的变化也十分惊人。若今天贸然触及‘国策’,必是牵一发而动全局,杀一人而寒万众之心,后果难料!到时候辽国未乱,西夏未乱,我大宋先乱,被敌人窥破虚实两路来攻,大祸将成!”

高太后这话是最要紧的!然而身为皇太后,有些话高太后永远也不能说,所以她只把神宗的错误指出了一半儿。

“宋神宗熙丰变法”根本不是推出几个法条在全国施行那么简单。其实神宗皇帝是以“变法”为借口,一步步改变政局,想要推翻“君臣共治”的祖制,结束“重文轻武”的局面,充实国库,练成强兵,为大宋王朝开拓一条新路。与神宗皇帝所下的这一盘“大棋”相比,什么《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根本微不足道,“王安石”,也只是个幌子。

做了十二年皇帝,神宗就“变”了十二年的“法”。这些年来,聪明过人的神宗皇帝其实办成了很多事。可令人意外的是,朝局并没有往神宗皇帝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相反,原本精英倍出的文臣集团——这个大宋王朝赖以维持统治的“宝贝”却日益瓦解,已经到了不堪使用的地步。

为什么神宗变法不能取得实效?其实原因很简单:大宋王朝同时推行两条国策,一是“君臣共治”,一是“重文轻武”。

为什么重文轻武?因为皇帝害怕将军们得了兵权起来造反,他们宁可在前线打几个败仗,丢失几片土地,也要削夺将军的兵权,以此保住屁股底下的龙椅,这是皇帝的私心,也是赵宋王朝贯彻始终的毛病。

然而这么大的私心,造成的是国家衰弱的可怕后果。为了维护统治,宋朝皇帝又推出了一个“君臣共治”,培养出一个历朝历代从未有过的精英文官集团,以文治的强大弥补武力的不足,以内政的完善抵御外敌的威胁。

于是“重文轻武”和“君臣共治”成了皇帝手里的两大法宝,一个用来保住皇帝的位子,一个用来保证国家的安全。结果是大宋皇帝的龙椅坐得极稳,从没有人敢觊觎神器;对外攻势不足,防守有余,日子也还混得下去。

当然,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迷信这两件“法宝”。当年太宗皇帝就不满于这个现状,屡次对外用兵,可惜,因为“重文轻武”导致战力不强,屡战屡败。后来的真宗、仁宗、英宗吸取了教训,不再对外用兵,只管把祖宗留下的两个“法宝”端平,于是国家百年无事。到神宗皇帝上台,不肯安于现状,想要变法求新,可神宗身上却有一个毛病,他的私心和他的祖宗们一样重,对大臣、将领没有丝毫信任!,所以神宗不可能抛弃“重文轻武”这个法宝,于是他的“变法”全都指向了“君臣共治”,一次次从大臣手里夺权,到现在甚至兴起“文字狱”要杀人了!结果怎么样?“重文轻武”没有改变,“君臣共治”这件法宝先毁了!大宋朝廷一下子失衡了。

“熙丰变法”从一开始就走偏了。对外,敛民财充实国库;对内,夺权柄强化独裁!到“乌台诗案”发生的时候,神宗皇帝已经把整个国家推到危险的边缘,再往前走一步,手起刀落杀了大臣,“君臣共治”彻底打破,整个国家的根基就被动摇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