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铁锹(2 / 2)
面对肖文的话,大家依然不怎么认同。
“肖指导员,你说这大话我不乐意听,但是我知道你们做事儿都是有章程的,跟我们不一样,但是我们也愿意配合你,是因为我们佩服你。”
“我也不懂为什么能要修得那么好,但你们是见过大世面的,兴许现在用不上,咱们儿女孙子那一代能用上呢。”
“儿子能用上我就是积德了,孙子能用上我就是积大德了!”
“那不是跟盖庙了一样?”
“开荒修渠,都是为了这口粮,不饿死到长胖,肖指导员你说我说得对不对。”
肖文乐呵地点头,“就是这么个理儿。“
午后的日头更毒了一些,但沟通顺畅,大家也就麻利地继续干起来。
“来,照着这根线!谁的眼力好,给盯着点!”王二旦扯着嗓子喊,手里拉紧了那根作为基准的麻线。
李秋风闷不吭声,手里的镐头却下得更准,专门清理线外多余的土方。
赵蛮和几个妇人负责将挖上来的土运到远处,她力气大,一筐土扛起来就走,还不忘回头喊一声。
“玉侬,你慢着点,别逞强!”
玉侬应了一声,动作不快。
她半跪在温热的泥土上,专注地将渠底初步平整后的浮土和碎石子细细地搂出来,再用手一点点抹平小的坑洼。
肖文和良花穿梭在各个工段之间。
遇到需要调整的地方,会直接拿过村民手里的工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叔,你看,这样下镐省力气省力,挖得也整齐”,“婶子,运土的时候走这边,别踩到刚修好的渠沿。”
良花则拿着本子和笔,不时记录着各段的进度和遇到的问题。有村民好奇地问她记这些做什么,她也耐心解释,“记下来哪里做得好,哪里出了问题,以后咱们自己维护,或者再修别的渠,就有经验了,不会抓瞎。”
“哦,这样啊,你们文化人做事儿就是一条条的,特别顺道。”
“你们本子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字儿,都认识啊?”
有个人凑过来问了这么一句,被王二旦狠狠笑话了一番。
“是不是傻,不认识人家怎么写?”
周围传来一阵哄笑声。
那个问话的汉子被王二旦弄得满脸通红,梗着脖子道:“我这不是好奇嘛!这么多弯弯绕绕的字,看着就眼晕。”
良花笑着合上本子,语气温和。
“没事儿,刚开始看都这样,这些字记的就是咱们每天干了多少活,哪里做得好,哪里需要留心。就像咱们心里记着家里有几亩地,哪块地肥,哪块地瘦一样,都是有用的东西。”
她这么一比喻,那汉子立刻明白了,挠着头嘿嘿笑起来:“这么一说我就懂了!是该记下来!”
气氛逐渐融洽,大家都乐乐呵呵地互相调侃。
后续几天的工程就顺利许多,有了明确的线和标准,加上肖文和良花不厌其烦的现场指导,几个标兵人物带头做示范,大家逐渐掌握了要领,动作也越来越熟练规范。
等大家收工回了各自的村子时,八组的一群人在路边拐角看到一个扔在路边的锹。
“这东西看着怎么这么眼熟呢。”
“是不是李老串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