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特区灯火·破局2008(1 / 2)
2008年寒冬的深圳,金融危机的阴云如同南国罕见的寒潮,笼罩着宝安区每一个工业园。林烨站在华烨电子厂铁皮厂房的二楼办公室,窗玻璃上凝结着水雾,模糊了楼下空荡的流水线。他手中摩挲着父亲留下的那枚铜钥匙,钥匙齿痕已被岁月磨得圆润。
林总,宝隆的采购单。老赵推门进来,带进一股冷风,手中的传真纸微微颤抖,p3主板,单价压到七块八。
林烨接过单子,目光扫过那个刺眼的数字。成本核算表就摊在桌上,九块三的成本线像一道疤痕。窗外,最后一辆货柜车正在驶离,尾灯在细雨中泛着红光。
林烨将单子按在桌上,让生产部准备加班。
老赵张了张嘴,最终只是叹了口气。脚步声远去后,林烨拉开抽屉,取出父亲1998年的工作笔记。牛皮纸封面已经发脆,扉页上父亲的笔迹依然清晰:实业如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三天后的验货环节,宝隆的王经理带着放大镜来了。这个台湾人穿着笔挺的西装,指甲修剪得一丝不苟。他随机抽取一块主板,在灯光下仔细端详。
林总,这批焊点有问题。王经理指着主板上的焊点,虚焊太多,按规矩要扣20%。
林烨接过主板,指尖抚过那些细密的焊点。他突然想起父亲在笔记里的批注:焊点如人品,要实,要稳。
王经理,给我24小时。林烨抬头,如果我能解决虚焊问题,这单按原价收,如何?
王经理推了推金丝眼镜,笑道:林总要是真能做到,我不但按原价收,后续订单加价10%。
那晚的车间灯火通明。老周带着技术团队拆开那台1998年的点焊机,这是父亲当年从日本引进的二手机器。林烨翻着父亲的笔记,在设备维护章节找到一张手绘的电路改造图。
老周,照这个改。
黎明时分,改良后的点焊机重新运转。当第一块主板出炉时,老周激动地喊:林总,成了!焊点饱满得像珍珠一样!
王经理再次验货时,在显微镜下看了很久,最后默默盖章。但这只是喘了口气,更大的危机接踵而至。
月底,宝隆突然取消了下半年所有订单。与此同时,林烨得知宝隆在越南新建了工厂。更糟糕的是,原材料供应商开始催款,银行收紧信贷,工人们的眼神里透着不安。
这是要逼死我们啊。老赵在周例会上捶桌。
林烨沉默地翻开父亲的笔记,其中一页用红笔圈着一行字:代工如寄人篱下,要有自己的根。
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天。林烨去华强北采购零件,在一家手机维修摊前避雨。摊主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正熟练地给一台山寨机刷系统。
哥们,这什么系统?
安卓,年轻人头也不抬,智能系统,以后是趋势。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回厂后,林烨立即召集骨干开会:我们要做自己的手机。
会议室一片寂静。老周先开口:林总,我们一没技术二没品牌......
从p4升级,林烨在白板上画着草图,加触摸屏,用安卓系统。
三个月后,第一台样机诞生了。粗糙的塑料外壳,反应迟钝的触摸屏,但能上网,能运行简单的应用。林烨带着样机走访以前的客户,却处处碰壁。
转机出现在华强北的电子展。林烨的展位在最后面,几乎无人问津。第二天,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展台搬到入口处,现场拆解手机。
华烨手机,全部国产!林烨举着主板,芯片是我们自己设计的!
人群渐渐围拢。一个中东客商试用了手机,当场下单五千台。那天晚上,林烨接到一个改变命运的电话:林总,我是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