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百姓的拥护,林渊的民心基础(1 / 2)
京城的清晨,天光还未完全撕开笼罩在皇城上空的薄雾,东直门大街上的一家老字号羊汤馆子,却早已是人声鼎沸,热气蒸腾。
李自成围城那会儿,别说羊汤,就是一碗能照出人影的稀粥都是奢望。如今城围已解十数日,京城百姓那颗被悬在嗓子眼的心,总算是一点点落回了肚子里。人们又敢开门做生意,又敢走街串串门了。
“掌柜的,再来一碗汤,多加葱花香菜!”一个敞着怀的汉子,满面红光地喊道。
“好嘞!”掌柜的一边忙活着,一边乐呵呵地应着,“客官,看您这气色,是遇上什么喜事了?”
那汉子“嘿”了一声,端起面前的大碗,将最后一口汤喝得底朝天,满足地抹了把嘴。“喜事?天大的喜事!我那不成器的侄子,原先在神机营里当差,您是不知道,那日子过的,跟个要饭的也没两样。军饷层层克扣,到手没几个子儿,平日里吃的都是陈米烂菜,上官还整着他们去街上‘化缘’,说白了就是抢!”
他这话一出,周围几桌的食客都停下了筷子,显然是勾起了某些不好的回忆。
“可不是嘛,”邻桌一个穿着短褂的小商人接过了话头,“前阵子,我那车货就是被一队官兵给‘借’走的,到现在连个影儿都没有。去衙门告状?人家两手一摊,说是军爷的事,管不了。”
“现在不一样了!”那汉子猛地一拍桌子,声音里透着一股扬眉吐气的兴奋,“自从林尚书接管了京营,我那侄子,前儿个回家,好家伙!穿着崭新的军服,腰杆挺得笔直,怀里还揣着二两足额的饷银!他说,现在营里一天三顿,顿顿管饱,偶尔还能吃到一种叫‘土豆’的神仙粮,顶饿又好吃!营里那些喝兵血的、吃空饷的,全被锦衣卫的钱大人给揪出来了,听说在西教场,一天就砍了七八个脑袋!”
“嘶——”馆子里响起一片抽气声。
砍了七八个当官的脑袋?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痛快。
“我听说了,我听说了!”一个消息灵通的伙计凑了过来,神秘兮兮地说道,“不止是整顿军纪!你们知道前东厂的王提督吧?就是那个大贪官,听说他‘病’了,林尚书和钱大人,直接带人抄了他的家!”
这绝对是比砍脑袋更劲爆的消息。东厂提督,在百姓眼里,那就是活阎王。抄活阎王的家?
“真的假的?”
“千真万确!”那伙计说得唾沫横飞,“我三舅家的表哥就在锦衣卫当差,他说,抄出来的金子银子,用大车装,拉了足足几十车!那场面,啧啧,金光闪闪,晃得人眼都睁不开!”
“我的乖乖,那这钱……”
“这钱,林尚书发话了!”伙计一挺胸膛,学着戏文里清官的调子,朗声道,“‘此皆民脂民膏,今取之于贪官,用之于军士,以固我大明城防,以慰我圣上天心!’听说那些金银财宝,一两都没入国库,也没进林尚书自己的腰包,全都当着全城百姓的面,一箱一箱地拉进了京营大库,当场登记造册,说要给守城的将士们换甲胄、造火炮!”
“好!”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整个羊汤馆子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叫好声。
“林尚书真是青天大老爷!”
“杀贪官,给咱老百姓出气!这才是咱大明的官!”
那个先前丢了货的小商人,激动得眼眶都红了。他没指望货能找回来,可听到贪官被抄了家,那股子憋在心里的恶气,仿佛一下子就顺了。他觉得,这京城的天,好像真的要变了。
这样的议论,在京城的每一个角落里上演着。
茶馆里,说书先生的惊堂木一拍,说的不再是《三国》《水浒》,而是新出炉的段子——《林尚书单骑退闯王》、《钱将军怒斩神机将》、《抄逆产三军齐换装》。这些故事,九分真一分假,经过说书人那张巧嘴的演绎,林渊的形象变得愈发高大。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能打的将军,更成了一个为民除害、不贪财不好色、一心为国的大忠臣、大清官。
城门口,那些曾经飞扬跋扈、对百姓动辄打骂的京营士兵,如今站得像一杆杆标枪。他们衣甲鲜明,眼神锐利,再也没有人敢随意盘剥进出城的百姓。偶尔有百姓推着车,东西掉在了地上,附近的士兵甚至会主动上前帮忙拾捡,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一个推着菜车进城的老农,不小心被石头绊了一下,一筐青菜滚落一地。他吓得脸色煞白,以为定要挨一顿鞭子。可没想到,站岗的两个士兵不仅没骂他,反而走过来,一言不发地帮他把菜捡回筐里,还扶着他站稳了。
老农愣在原地,看着那两个年轻士兵的背影,浑浊的眼睛里,慢慢涌上了泪水。他活了六十多年,从未见过这样的官兵。他对着那背影,深深地鞠了一躬。
民心,就是这样一碗羊汤,一口热饭,一句公道话,一次不经意的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