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数据中台的价值(1 / 1)
流程再造的成效初显,但苏晚晴和陆启明都清楚,这还不够。真正的智能化运营,需要更强大的“大脑”。而这个大脑的核心,就是陆启明力主构建的数据中台。
起初,并非所有人都理解这个投入不菲的“隐形工程”。在不少业务部门看来,这远不如多搞几次促销活动来得立竿见影。
转机出现在一次“集创者”选品会上。
以往,选品更多依赖于评审委员会的经验和直觉。这次,数据中台团队首次展示了他们的“创意潜力预测模型”。
大屏幕上,不再是单一的设计稿或样品,而是密密麻麻的数据维度:类似风格的历史销售曲线、社交媒体声量趋势、目标用户画像匹配度、甚至是对手平台的价格区间分析……
“根据模型分析,‘浮光工作室’即将提交的秋季系列,在色彩和材质上与当前社交媒体热议趋势高度吻合,预测爆款概率为78%。”数据工程师冷静地汇报,“而另一位申请者主打复古金属工艺,模型显示其目标用户与平台现有高净值用户重叠度低,市场教育成本可能较高,建议谨慎引入。”
客观的数据,瞬间让原本可能带有主观色彩的争论变得清晰。最终,决策小组采纳了数据模型的建议,重点资源向“浮光”系列倾斜。
结果印证了数据的威力。“浮光”秋季系列上线即成爆款,销售额远超预期。而那个被提示“谨慎引入”的金属工艺品牌,在另一平台上线后果然反响平平。
这一战,让数据中台的价值具象化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紧接着,数据驱动的力量开始渗透到各个角落:
精准营销:用户不再被无差别地推送信息。数据中台根据用户的浏览、收藏、购买行为,精准勾勒出“小众香氛爱好者”、“独立设计服饰控”、“手作陶瓷收藏家”等精细画像,营销活动的点击率和转化率大幅提升。
动态定价:平台不再一刀切地规定毛利率。系统会根据实时竞争环境、库存深度、用户需求弹性,为不同的“集创者”产品提供动态定价建议,实现销量和利润的最优平衡。
供应链预警:数据模型能根据销售趋势预测未来需求,提前向供应链和“集创者”发出备货预警,避免了以往要么断货、要么积压的窘境。
“集创者”赋能:每位“集创者”都拥有了自己的数据后台,可以清晰看到自己产品的浏览量、转化率、用户评价关键词,甚至竞争对手的类似产品数据(脱敏后)。他们不再是凭感觉创作,而是可以依据数据反馈,优化设计、调整策略。
苏晚晴看着数据看板上那些实时跳动的、相互关联的指标,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真正在“驾驶”这艘庞大的平台巨轮,而不仅仅是凭经验和直觉在迷雾中航行。
数据,让复杂的生态变得可理解、可优化、可预测。
她站在陆启明身边,看着技术人员演示最新的“智能选品”算法,轻声说:“我现在才明白,你当初为什么坚持数据中台必须先行。”
陆启明嘴角微扬,那是技术专家看到自己作品发挥价值时的自豪:“数据,是平台世界的石油和导航仪。有了它,‘山海集’才能真正拥有智慧。”
冰冷的代码与算法,正在成为“山海集”生态里最温暖的支持力量,默默滋养着每一个创意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