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风暴前夜:熔炉和基石(2 / 2)
这次事件后,顾锦城对宋墨涵的信任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那是一种将自身最脆弱、最不堪一击的一面完全交付的托付,是超越言语的绝对信赖。而宋墨涵,也在这一次次的“危机干预”中,更深刻地度量了眼前这个男人所承载的创伤之深重,以及他那钢铁意志下,如同星核般炽热而顽强的生命力。她清晰地认识到,她不仅仅是在治疗一个特殊的病例,研究一个珍贵的样本,更是在守护一个在绝境中永不放弃、值得倾注所有专业与心力去拯救的灵魂。
四、暗流:新角色与旧规则
与此同时,新的角色开始登场,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搅动着基地内部本就暗流涌动的水面。
陈澈,军事情报分析局首席技术分析师,周昀的得力干将。他看起来像个刚出校园的大学生,脸上还带着几分未褪的稚气,却拥有着能让基地防火墙都为之报警的顶尖黑客技术和近乎本能的情报挖掘能力。他奉命协助分析从“星火”基地残骸中恢复的碎片化数据,并负责监控宋墨涵接入系统后的所有活动轨迹。
陈澈对宋墨涵抱有天然的好奇与职业性的审视。在他受到的情报训练中,任何闯入最高保密序列的“局外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需要严格评估的安全变量。他试图通过系统后台,深度分析宋墨涵的每一个检索关键词、每一次访问记录、甚至停留时间,试图构建她的行为模型,评估其潜在风险与忠诚度。
然而,宋墨涵的应对方式让他有种无处着力的挫败感。她所有对敏感资料的查阅,都严格限定在周昀批准的、与顾锦城治疗直接相关的科研必要范畴内,并且每次都会形成逻辑严谨、条理清晰的书面摘要,主动提交给周昀和他备案。其报告的专业性和坦荡程度,甚至超过了部分资深情报分析员。这种无懈可击的专业态度,反而让陈澈那些小心翼翼的试探显得有些幼稚和多余。
一次,在尝试破解宋墨涵一个高度加密的个人研究笔记(其内容实为她对顾锦城神经反应模式的纯学术分析与理论推演)再次失败后,陈澈忍不住在周昀的办公室抱怨:“长官,这位宋博士,干净得像一块毫无瑕疵的水晶,所有行为都在规则内。可正是这种完美,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她太适应这套规则了,不像一个刚被卷入的平民科学家。”
周昀从堆积如山的文件中抬起头,冰冷的目光扫过陈澈年轻却写满不服的脸:“做好你分内的事,分析师。宋博士的忠诚与动机,由更高层级负责评估。记住,她目前的价值,无可替代。”他顿了顿,语气加重,意有所指,“尤其是在确保‘星火’唯一幸存者,顾锦城少校的精神稳定性方面。任何可能破坏这种稳定性的试探,都是不被允许的。”
陈澈撇撇嘴,不再争辩,但眼底那抹探究的光芒并未熄灭。他知道,这场围绕顾锦城和宋墨涵的、看不见的暗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另一方面,基地医疗部内,另一位资深心理医生,苏婉博士,也对宋墨涵和顾锦城之间那种超越常规医患关系的情感连接,产生了复杂的兴趣。苏婉年近四十,气质温婉干练,专业能力在基地内享有盛誉,尤其擅长处理精锐士兵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各种战场心理后遗症。她曾数次主动向林皓轩申请参与顾锦城的治疗团队,均被后者以“当前治疗方案由宋博士主导且效果显着,不宜轻易变更”为由礼貌而坚定地回绝。
苏婉表面上表示理解和支持,但内心深处,对于宋墨涵这个凭借一种“玄乎”的、尚未被主流心理学界完全认可的“生物节律共鸣”现象,就全权主导了如此重要且敏感的病例,感到些许不服与专业上的质疑。她开始以交流学术、关心病例进展的名义,频繁接触宋墨涵。
“宋博士,我必须承认,顾少校的生理指标恢复速度令人惊讶。”一次在基地咖啡角偶遇,苏婉端着精致的瓷杯,语气温和却带着试探,“但你不觉得,将如此关键的治疗,过度依赖于一种尚未被完全阐明机理的‘共鸣’现象,对顾少校的长远心理健康而言,潜在风险过高了吗?毕竟,传统的、系统化的心理干预,有着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成功案例。”
宋墨涵搅拌着杯中寡淡的营养液,神色没有任何波动,如同在评估一份实验数据:“苏博士,在现有条件下,可观测、可重复验证的客观效果,是评估任何治疗方案有效性的首要标准。无论是神经反馈还是心理疏导,最终都需要数据支撑。就目前顾队长各项生理心理指标的改善趋势来看,现有方案是有效的。”她抬眼,目光平静却直接地看向苏婉,“至于风险,任何针对复杂创伤性脑损伤及伴生ptSd的创新治疗都必然伴随未知风险。关键在于风险与收益的精确权衡,以及持续不断的监测与动态调整。我相信,林主任和军方相关部门,对此有着清晰的判断流程。”
苏婉被她这番逻辑严密、滴水不漏的回答噎了一下,脸上优雅的笑容略显僵硬,随即巧妙地转移了话题,讨论起最新的神经心理学论文。但宋墨涵敏锐地捕捉到她眼底那一闪而过的、混合着些许挫败与更强好奇心的光芒。
五、基石:于风暴中心扎根
这些新出现的人物和悄然涌动的暗流,宋墨涵都清晰地感知并记录在案。她将这些视为新的环境参数,冷静地纳入自己的评估体系,并相应调整着应对策略。她与顾锦城这种被外力强行“绑定”的关系,就像一块突然投入平静(至少表面如此)湖面的巨石,不仅激起了军方体制本能般的冰冷反应,也引来了各方势力出于不同目的的窥探、审视与试探。她无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和顾锦城,已经无可避免地站在了即将到来的风暴的最中心。
夜晚,当隔离舱内只剩下生命监护系统规律而单调的滴滴声,顾锦城因日间的强化治疗而陷入深沉睡眠。宋墨涵独自坐在控制台前,屏幕的冷光映照在她毫无表情的脸上。她调出陈澈数次试图破解她加密笔记的系统日志记录,又回顾了与苏婉几次对话的录音分析,修长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快速敲击,将所有这些信息整合、归类,更新着她内部构建的“环境风险评估模型”。
模型清晰地显示,外部风险系数正在稳步升高,但与此同时,代表她与顾锦城之间“纽带强度”的指标,也在经历了一次次危机后,呈现出同步的、甚至更为陡峭的攀升曲线。她侧过头,目光落在睡梦中依旧微微蹙着眉头的顾锦城脸上。他即使在沉睡中,身体也维持着一种基础的警觉,仿佛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的危险。
一种莫名的冲动让她轻轻起身,走到床边,极其小心地替他拉了拉滑落至胸口的薄被。动作自然而轻微,带着一种连她自己都未曾完全明晰的、已然超越了医生对病人职责范畴的关怀。
也许,在这冰冷残酷的现实与汹涌的暗流之下,某种更为纯粹、更为坚实的东西,正在这极端环境的熔炉中,悄然孕育、生长。它建立在生死相依的绝对信任之上,糅合了理性的选择与各自职业信仰的光辉,并在日复一日的相互守护中,汲取着人性的温度,找到了扎根的土壤。
这份情感,无关风月,起步于责任与共存,却或许比任何建立在激情之上的关系更为牢固。它正默默地、坚定地,成为他们应对那即将席卷一切的、更大风暴的,唯一且最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