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宋神宗的新宋 > 第131章 苏轼和苏辙的羁绊

第131章 苏轼和苏辙的羁绊(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他希望自己的词作也能被看到,从而在官家召见苏轼时,自己能因才名得以陪侍在侧。唯有在场,他才能在那关键时刻,为兄长转圜。

性格的互补与暗示:他的词风,注定与苏轼的豪放不同,会更倾向于含蓄、典重、中正。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告:

陛下,您看,我们兄弟二人,性情迥异。家兄固然才华横溢,然臣苏辙,或更能持重守成,拾遗补阙。这是在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冲突,预先埋下缓冲的伏笔。

未雨绸缪,建立防火墙:一旦同朝为官,他可以在许多场合,以自己的谨慎和周密,提前化解可能针对兄长的攻讦,或者在兄长言辞过激时,以更稳妥的方式加以解释、弥补。

他是唯一能在苏轼因言获罪时,上书乞纳自身官职为兄赎罪的人。这份兄弟情谊与政治上的相互依存,是他们最大的护身符。

笔尖落下,墨迹在纸上游走。苏辙写的,不仅是上元夜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为守护兄长而战的决心书。

窗外,隐隐传来市井的喧闹和远处的烟花声。苏辙置若罔闻,他的世界只剩下眼前的方寸宣纸和心中的全盘谋划。

他无意掩盖兄长的光芒,因为他深知,那是苏轼生命的意义所在。他所要做的,是用自己的沉稳与智慧。

为这份耀眼而脆弱的光芒,撑起一把保护伞,让它可以照亮这个时代,而不至于被时代的狂风暴雨所吹灭。

“兄长,”苏辙在心中默念,“你尽管去挥洒你的万丈豪情吧。那些你看不见的暗礁与荆棘,就让我这个弟弟,来为你小心探寻,默默扫清。”

这一夜,汴京有两个苏郎。

一个在酒楼挥毫,光芒四射,宣告着自己的归来;

一个在书房运笔,沉静如水,谋划着如何守护这份归来。

熙宁年的政治旋涡即将再次席卷,而苏辙,已经为他和苏轼的这次重返,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以及最周全的准备。他的词,将是他们兄弟踏入这旋涡的第一声,谨慎而坚定的足音。

熙宁二年,正月十六。汴京城的士民仍沉浸在昨日苏轼兄弟诗词所带来的文坛盛事与上元佳节的余韵中,但皇宫大内御书房里的气氛,却凝重得能滴出水来。这里,才是帝国真正的心脏。

御书房内,大宋王朝最具权势的核心人物尽数在场:韩琦、曾公亮、文彦博、吕公弼、韩绛、司马光、吕公着、吕惠卿、曾布、王珪,以及今日的主角——王韶。

他们分列两旁,恭敬地注视着端坐于御案之后,面色平静却目光如炬的年轻皇帝赵顼。昨日的文艺风流恍如隔世,此刻这里弥漫的,是决定国运的铁与血的气息。

赵顼没有多余的寒暄,目光直接投向站在下首的王韶,声音沉稳而清晰:

“王卿,将你半年所察、心中所谋,关于洮湟、关于西陲、关于制夏之策,详尽奏来。今日在座诸公,皆为国肱骨,尔需直言无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