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次元 >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 > 第162章 篇 破除地域偏见:心理学+中医解码“三高”与心血管危象真相

第162章 篇 破除地域偏见:心理学+中医解码“三高”与心血管危象真相(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破除地域偏见:解码“三高”与心血管危象的地域关联性——心理学、中医视角下的健康新认知

“南方人血脂高,北方人血压高”“沿海地区糖尿病患病率远超内陆”……在日常健康讨论中,这类带有地域标签的说法并不少见。甚至在部分医疗场景中,少数从业者会不自觉地以地域为依据预判患者病情,这种隐性的“医学界地域歧视”,不仅可能影响诊疗精准度,更会忽视“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及心血管危象背后复杂的成因。

事实上,所谓“区域病”的本质,是地域环境、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心理状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健康现象,而非地域本身导致的“天生疾病”。本文将结合心理学、中医原理,通过典型案例、权威数据与专业解读,拆解“三高”与心血管危象的地域关联性,破除认知误区,为全民健康提供科学指引。

一、现象透视:被标签化的“区域病”,真的是地域惹的祸?

(一)数据呈现:“三高”与心血管危象的地域分布特征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5年)》显示,我国“三高”及心血管疾病的分布呈现显着地域差异:

-高血压:北方地区患病率高达38.6%,较南方(29.3%)高出近10个百分点,其中东北、华北地区尤为突出;

-高血脂: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患病率领先,浙江、上海、广东等地成人血脂异常率超45%;

-高血糖: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部分地区形成“双高峰”,江苏、四川、重庆等地糖尿病患病率均超过12%;

-心血管危象: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的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症发病率,较南方地区高出1.8倍,且发病年龄更趋年轻化。

这些数据往往成为“地域病”说法的依据,但将疾病与地域简单绑定,本质上是对健康规律的片面解读。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地域背后那些影响健康的核心变量。

(二)典型案例:被地域标签掩盖的健康真相

案例1:东北大叔的“高血压魔咒”,不是北方人天生血压高

58岁的张师傅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患高血压10年,一直觉得“东北人冬天冷,血管收缩,天生就容易血压高”。他从不控制饮食,顿顿离不开腌菜、红烧肉,冬天更是极少出门,每天在家抽烟、喝酒、看手机,血压长期在160\/100hg徘徊,却总以“地域遗传”为借口拒绝规范治疗。

2023年冬天,张师傅突发胸闷、头晕,被家人紧急送医,诊断为“高血压3级极高危”,伴随左心室肥厚,属于典型的心血管危象前兆。主治医生李教授指出:“东北冬季寒冷确实会导致血管收缩,诱发血压波动,但这只是诱因。张师傅的高血压根源在于高盐饮食(东北腌菜含盐量是南方的2-3倍)、缺乏运动、烟酒刺激等生活习惯,而非‘北方人天生血压高’。同样是东北人,若保持低盐饮食、规律运动,高血压患病率会显着降低。”

案例2:广东老板的“富贵病”,与沿海地域无关,与生活方式相关

45岁的陈先生是广州一家外贸公司的老板,生意红火的他应酬不断,海鲜、鲍参翅肚是餐桌上的常客,平时几乎不运动,体重超标30斤。3年前体检发现高血脂、高血糖,他却认为“广东人爱吃海鲜、喝糖水,肯定容易得这些富贵病”,依旧我行我素。

2024年年初,陈先生在一次应酬后突发剧烈胸痛,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经过紧急溶栓治疗才脱离危险。中医主治医师王大夫解释:“广东地区湿热气候确实可能影响脾胃运化,但这并非高血脂、高血糖的主因。陈先生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高糖分饮食,加上久坐不动、精神压力大,导致痰湿内生、气血瘀滞,这才是‘三高’及心血管危象的核心病机。很多广东本地人保持清淡饮食、爱喝茶、勤锻炼,‘三高’患病率反而很低。”

案例3:四川大姐的“血糖困扰”,不是内陆地域的“锅”

52岁的刘大姐来自四川绵阳,确诊糖尿病5年,一直抱怨“我们四川人爱吃辣、爱喝火锅,肯定容易得糖尿病”。她虽然按时吃药,但依旧无辣不欢,火锅、串串每周必吃,还特别爱吃甜皮鸭、红糖糍粑等甜食,血糖控制得一直不好,多次出现低血糖与高血糖交替的危险情况。

一次社区健康讲座上,心理学与健康管理专家周老师指出:“四川人爱吃辣的饮食习俗,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但刘大姐过度摄入辛辣刺激、高油高糖食物,加上对‘地域病’的负面心理暗示,导致她缺乏改变生活方式的动力,这才是血糖失控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持有‘我天生就会得这种病’的消极认知,会降低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形成‘认知-行为’的恶性循环。”

二、科学解码:心理学与中医视角下的“区域病”本质

(一)心理学视角:认知偏差与行为塑造,比地域更影响健康

1.地域刻板印象导致的认知误区

心理学中的“刻板印象”理论认为,人们会对特定地域的人群形成固定认知,这种认知会不自觉地影响判断与行为。在“三高”认知中,“北方人血压高”“南方人血脂高”等说法,就是典型的地域刻板印象。

这种刻板印象会带来两大危害:一是患者层面,如张师傅、陈先生等人,将疾病归咎于地域,忽视生活方式的调整,放弃主动健康管理;二是医疗层面,少数医护人员若受刻板印象影响,可能会对来自特定地域的患者过度预判病情,或忽视个体差异,影响诊疗效果。

2.社会文化与心理压力的地域传导

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生活节奏,会塑造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健康。例如:

-北方地区冬季漫长寒冷,人们户外活动减少,社交多以聚餐、喝酒为主,加上部分地区经济转型带来的就业压力,导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发生率较高。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焦虑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压升高;

-沿海发达地区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企业家、白领等群体精神压力大,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多,诱发血糖、血脂代谢紊乱;

-内陆部分地区受传统饮食文化影响,偏爱高油、高盐、高糖食物,这种集体饮食习惯会形成“社会规范”,个体若不主动突破,容易陷入不健康的饮食模式,进而引发“三高”。

3.自我实现的预言:消极认知如何加剧病情

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在“三高”患者中表现明显。当患者坚信“我所在的地域容易得这种病,我没办法改变”时,会不自觉地放弃健康管理的努力,如不控制饮食、不规律服药、拒绝运动,最终导致病情加重,印证了最初的消极认知。

反之,若患者能打破地域刻板印象,树立“疾病可防可控”的积极认知,就会主动调整生活方式,配合治疗,进而改善健康状况。如东北的退休教师李阿姨,虽然身处高血压高发地区,但她坚持低盐饮食、每天晨练、保持乐观心态,65岁高龄血压依然控制在130\/80hg左右。

(二)中医视角:天人相应与辨证施治,地域是“诱因”而非“病因”

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地域环境(气候、水土、饮食、习俗等)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但这种影响是“诱因”,而非“病因”。疾病的本质是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地域环境只是通过影响脏腑功能,间接诱发或加重病情。

1.地域环境对脏腑功能的影响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且多风干燥。长期处于寒冷环境中,人体阳气耗损,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导致血管收缩,进而诱发高血压;同时,北方饮食多高盐、高脂,易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导致痰湿内生,引发高血脂;

-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湿邪黏滞,易阻气机”,加上饮食多海鲜、甜腻,易导致脾胃湿热、痰湿郁结,进而影响血脂代谢;部分沿海地区人口味偏咸,同样会增加高血压风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