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云栖杯”网文大赛三周年——孵化“文化传承者”(1 / 1)
云栖文创中心的庆典大厅内,灯火璀璨,气氛热烈而庄重。巨大的LEd屏幕占据了整面墙面,循环播放着“云栖杯”网文大赛三年来的成长轨迹,从第一届的悄然启幕到如今的行业标杆,每一个瞬间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坚守与平台的匠心。现场座无虚席,既有历届获奖作者、签约作家,也有来自科技、非遗、公益领域的合作伙伴代表,还有专程赶来的文学爱好者,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期待。
庆典的核心环节,是成果展示的“荣誉时刻”。大屏幕上,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缓缓浮现,每一个数字背后都藏着动人的故事:三年来,大赛累计收到参赛作品超十万部,孵化新人作者三千名,其中一百人已成功签约云栖文创及各大文学平台,成为专职作家。这些作者的创作领域极具特色,涵盖现实题材的乡村生活、非遗传承的匠人故事、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创新叙事等——有作者专注书写东方各地的非遗技艺,从苏绣到榫卯,用文字记录手艺的传承脉络;有作者聚焦乡村教育与振兴,展现东方乡村的变迁与希望;还有作者探索AI、环保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为文学创作注入新活力。
改编成果同样亮眼,大屏幕上列出的五十部改编作品清单令人瞩目:《非遗匠人》动画全球播放量破5亿,获国际奖项认可;《乡村教师2》《老街书店》等短剧引发社会热议,推动公益行动落地;《AI与非遗》短剧带动“科技+非遗”跨界合作热潮,相关工具研发落地。这些作品通过动画、影视、短剧、舞台剧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全球累计播放量突破两百亿次的惊人成绩,其中海外播放量占比达三成,让东方文学故事走向世界。
跨界合作板块的展示更是凸显了“生态化”的影响力。三年来,大赛与超过百家科技公司、非遗保护机构、公益组织达成深度合作:与科技公司联合研发“AI非遗设计工具”,让文学构想变为现实;与全国五十多家非遗机构共建“非遗文学素材库”,为创作者提供一手资料;与公益组织合作开展“乡村文学扶持计划”,让偏远地区的创作者获得支持。这种“文学驱动-产业转化-公益反哺”的良性循环,已成为行业内的标杆模式,让文学不仅能带来精神价值,更能产生实实在在的社会价值。
当成果展示结束,现场响起持久而热烈的掌声。陆砚辞身着简约正装,缓步走上舞台,手中没有复杂的演讲稿,只有一份真挚的寄语。“三年前,我们发起‘云栖杯’的初心很简单。”他的声音温和却极具穿透力,透过音响传遍整个大厅,“那时,我们看到太多认真写故事的‘普通人’——可能是坚守乡村的教师,可能是传承手艺的匠人,可能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们的文字里有温度、有力量,却缺少一个被看见的机会。我们只想搭建一个平台,让这些真诚的故事被更多人听到。”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现场的每一位创作者,语气愈发深情:“今天,站在这里,我无比欣慰地看到,那个小小的‘机会’,已经成长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它汇聚起一群人,一群脚踏实地守护文化的人——有坚持书写非遗故事的作者,有致力于改编传播的创作者,有提供技术支持的合作伙伴,还有默默支持的读者。你们用文字记录东方文化的根脉,用行动推动传统的活化,用热爱滋养生活的美好。”
“大赛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文学本身。”陆砚辞抬手示意屏幕上的创作者群像,“它不再是单纯的赛事,而是一个孵化‘文化传承者’的摇篮。在这里,每一个真诚的故事都能生根发芽,每一份对文化的坚守都能获得回应。未来,我们会继续坚守初心,为更多创作者提供舞台,让这股守护文化的力量,持续传递、生生不息。”
寄语结束后,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不少作者热泪盈眶。一位第三届获奖作者激动地说:“三年前,我只是个喜欢写乡村故事的普通人,没想到通过大赛,我的作品能被改编成短剧,还能为家乡的文化传播出一份力。‘文化传承者’这个称呼,是对我最大的认可。”合作伙伴代表也表示:“与‘云栖杯’的合作,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强大能量,未来我们会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周年庆典在温馨而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但“云栖杯”孵化文化传承者的使命仍在继续。三年的沉淀,让这个平台不仅成为文学创作的高地,更成为东方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吸引着更多人加入守护文化、书写生活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