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 > 第499章 陆砚辞的“文化初心”访谈——“平凡”是最大的“不凡”

第499章 陆砚辞的“文化初心”访谈——“平凡”是最大的“不凡”(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央视《人物》栏目演播室的灯光柔和而静谧,浅灰色的背景墙简约大气,只悬挂着一幅水墨风格的云栖村稻田摄影,画面中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轻摇,透着质朴的生活气息。陆砚辞坐在演播台中央的木质座椅上,身着一件浅米色棉麻衬衫,搭配深色长裤,没有刻意打理的发型显得自然随性,脸上带着平和的笑意,眼神沉静如秋水,与演播室的喧嚣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镜头缓缓推进,主持人手持话筒,面带敬意地开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人物》。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近年来在东方文化界掀起热潮的核心人物——陆砚辞。从散文集到动画,从音乐专辑到网文大赛,他用十年时间,构建了一个连接文学、音乐、非遗与科技的文化生态,有人称他为‘文化界的封神者’,也有人说他重新定义了东方文化的传播方式。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他的世界,探寻他背后的文化初心。”

当主持人将“封神”之说抛向陆砚辞时,他没有丝毫迟疑,只是淡然一笑,笑容里带着几分释然与真诚:“‘封神’这个说法,我从未想过,也从来没有追求过。在我看来,文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更不是用来‘封神’的工具。我的目标一直很朴素,就是做出‘有用的文化’——这种‘有用’,不是指商业上的成功,而是能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让农民朋友能看懂、觉得亲切,让年轻人能喜欢、获得启发,让手艺匠人能因此受益、看到希望。”

他的目光投向演播室墙上的稻田摄影,语气渐渐柔和:“我一直记得,《陆砚辞散文集》刚出版时,有一位云栖村的老农找到我,拿着书说‘陆老师,你写的晒谷、插秧,都是我们天天做的事,读着就像自己家的日子’。还有一位竹编匠人,因为《非遗匠人》动画,收了几十个年轻学徒,他拉着我的手说‘这辈子没想到,老手艺还能这么受欢迎’。这些瞬间,比任何‘封神’的赞誉都让我觉得有意义。文化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宏大、有多高深,而在于它是否能温暖人心、是否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主持人追问:“这些年,您的很多做法都被外界评价为‘反行业常规’——拒绝工业化流水线创作,坚持非遗细节的极致还原,不追求流量明星,反而力推新人与匠人。您为什么要坚持这些‘不合时宜’的选择?”

陆砚辞闻言,眼神变得愈发坚定,他微微前倾身体,真诚回应:“我并非刻意对抗什么,也不是想标新立异,只是努力‘守住初心’。我刚进入这个行业时,看到很多作品为了追求流量,堆砌狗血剧情、依赖明星效应,却忽略了作品本身的温度与价值。我始终觉得,文娱产业的核心不应是流量的游戏,而是通过有温度的作品,连接人与人,沟通过去与未来。”

他举例说道:“制作《非遗匠人》动画时,有人建议用3d技术快速出片,邀请流量明星配音,但我们坚持用传统水墨动画技术,邀请非遗匠人担任顾问,逐帧还原竹编工艺。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我们浪费时间和成本,但最终动画上线后,无数年轻人因此爱上竹编,老匠人获得了传承机会,这就证明我们的坚持是值得的。还有‘云栖杯’网文大赛,我们不看作者的名气,只看作品的真诚度,很多来自乡村、来自基层的普通人,他们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最真实的生活质感,我们把这些作品推出来,不仅圆了他们的写作梦想,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不凡故事。”

“守住初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陆砚辞感慨道,“这意味着要放弃很多短期利益,要耐得住寂寞,要对抗很多行业的浮躁风气。但我始终相信,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真正有温度、有价值的作品,终究会被认可。这些年,《陆砚辞散文集》销量突破1500万册,《非遗匠人》动画全球播放量破5亿,‘云栖杯’孵化了三千名新人作者,这些成果不是靠流量堆出来的,而是靠每一个细节的打磨、每一份真诚的付出换来的。”

谈及创作灵感的来源,陆砚辞的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容:“我的灵感全部来自平凡的生活。这些年,我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云栖村,每天看着稻田的四季变化,听着村民的家长里短,跟着匠人学习竹编、制陶,这些看似平淡的日常,都是我创作的源泉。我写稻田,是因为我亲身经历过插秧、晒谷的辛劳与喜悦;我写竹编,是因为我见过匠人劈篾时的专注、编织时的坚守;我写乡村教师,是因为我见证过他们在偏远山区的默默付出。”

他进一步解释:“很多人觉得平凡的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其实不然。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藏着文化的根脉与人性的温暖。农民对土地的敬畏,匠人对手艺的坚守,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这些平凡的瞬间,恰恰是最动人、最有力量的。我做文化,就是想把这些平凡的美好记录下来,传递出去,让更多人看到生活的本真与文化的魅力。”

主持人问道:“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觉得文化传承是一件很遥远、很宏大的事情,您觉得普通人能为文化传承做些什么?”

陆砚辞思考片刻,认真回答:“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少数人的责任,而是每个人的日常选择。对普通人来说,喜欢一首非遗音乐、购买一件手工制品、阅读一本乡村文学、给孩子讲一个匠人故事,这些都是在为文化传承做贡献。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要融入生活的,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关注、愿意参与,文化自然就能生生不息。”

他举例说:“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因为看了《乡村教师2》短剧,带着孩子去乡村体验生活,孩子写下了自己的乡村日记,这就是文化的影响;有一位大学生,看了《非遗百匠》动画后,报名参加了竹编传习班,现在已经能独立编织简单的作品,这就是传承的力量。文化传承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要我们用心感受、用心参与,在平凡的生活中守护这份珍贵的财富。”

访谈接近尾声,主持人请陆砚辞展望未来,他的目光再次投向远方,语气平和却充满力量:“未来,我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会继续住在云栖村,写稻田里的故事,听山村里的歌。我会继续推动‘全球稻田音乐会’‘全球乡村文学库’‘全球非遗匠人数据库’的建设,让东方文化与世界文化平等交流、相互滋养。我还会继续支持新人作者与非遗匠人,为他们搭建更好的平台,让更多平凡的声音被听见、被看见。”

“我始终相信,最不凡的文化力量,恰恰蕴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陆砚辞的声音透过镜头,传递给每一位观众,“当我们愿意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的细节,去倾听平凡的故事,去守护传统的手艺,文化就会在我们的身边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就是我的文化初心,也是我一辈子要坚持做的事情。”

访谈结束时,演播室的灯光聚焦在陆砚辞身上,他的脸上依旧带着平和的笑容,眼神清澈而坚定。镜头缓缓拉远,背景墙上的稻田摄影与他的身影融为一体,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平凡与不凡、坚守与传承的文化故事。这场访谈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却用最真诚的话语,打动了无数观众,也让更多人明白了文化的真正价值——它源于平凡生活,也终将回归平凡生活,在平凡中绽放最不凡的光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