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286章 星光下的代码和藤蔓

第286章 星光下的代码和藤蔓(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沈思雨离开后,实验室里陷入了一种奇特的寂静。这寂静并非空无,而是仿佛被刚才那场短暂交锋抽走了所有杂音,只留下思维流动的细微声响,以及空气中尚未完全消散的、属于沈思雨的那缕甜腻香水味。

徐卓远站在原地,镜片后的目光失去了惯常锁定屏幕时的锐利焦距,显得有些发散。林骁留下的那句“徐神,你刚才气场两米八!”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涟漪尚未完全平复。而封瑶处理整个事件时那种举重若轻的从容——她如何精准地预判了沈思雨的诉求,如何四两拨千斤地将林骁推至台前化解直接冲突,又如何将一场潜在的“干扰”转化为对项目潜在的“资源”——这一切,都像一套精妙绝伦的非标准算法,在他脑海中反复运行、解析。

更让他思维核心产生微妙震荡的,是封瑶随后提出的那个“情感量化”问题。它直接越过了技术实现的表层,触及了项目试图模拟的人类体验核心。这不再是简单的“情绪分类”,而是试图捕捉情感那流动的、带有个人历史烙印的复杂质地。

“内部逻辑系统日志:行为模式分析更新-目标:封瑶。事件:外部干扰(沈思雨,情感诉求型)处理。观测到非标准应对流程:1.未触发直接冲突或程序性回避(规避潜在社交熵增);2.引入第三方资源(林骁,社交活跃度高)进行任务分流与情绪缓冲(效率提升);3.将干扰源(沈思雨的关注度)进行目标再定义,转化为潜在项目资源(演员数据源,扩大样本多样性)。效率评估:社交摩擦系数显着降低(Δ<0.7),项目潜在收益增加(+?未知变量,需观察“演员自评数据”质量)。结论:此个体行为模式对当前核心项目及外部环境稳定性产生正向增益。建议:提高观测权重至Level2,尝试解析其决策逻辑链。”

“新增数据流:情感维度量化请求。关联领域: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高阶情感计算。严重偏离初始项目设定(生理信号+基础情绪分类)。但…请求逻辑链清晰,指向“用户体验”真实感与“技术深度”可信度的优化交点。传统高精度解决方案(高密度EEG,fMRI)成本过高且不适用于动态表演场景。检索替代方案…“效价-唤醒度模型”匹配度65%,“顿悟脑电特征”匹配度42%,“基于文本情感颗粒度与生理信号关联分析”为新出现路径,匹配度待评估。引入NLP技术路径作为探索方案,符合资源最优配置原则。回应模式:提供框架性思路,而非封闭解,保留迭代空间。”

他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冰凉的金属镜框带来一丝熟悉的安定感。他发现自己正在对封瑶进行更复杂的“建模”——不再仅仅是初始标签下的“技术合作者:理解力B+,执行力A-,情绪稳定性待观察”,而是开始计算她的存在对整个系统(项目进度、团队动态、甚至是他自身思考模式的微扰)带来的综合影响。初步运算结果:净收益为正,且存在提升系统鲁棒性的潜力。这种“计算”无关情感偏好,是他理解世界、为混沌赋予秩序的本能,是大脑自动运行的多元变量分析。

林骁是个机灵的,感觉到气氛微妙,又惦记着正事,便搓了搓手,嘿嘿一笑:“那啥,瑶瑶,徐神,我看这儿也没我啥事了,我这就去找苏学姐敲定文学院那边的时间表!保证以最快速度把数据采集流程跑起来!”说完,也不等回应,便像一阵风似的溜了出去,还贴心地带上了门,将实验室的静谧完整地留给了剩下的两人。

空间骤然缩小,只剩下机器低沉的运行嗡鸣和彼此轻微的呼吸声。

封瑶能清晰地感受到徐卓远的目光偶尔会落在自己身上,那目光不再是纯粹的审视或技术性的评估,似乎掺杂了一丝更复杂的、她暂时无法完全解析的探究,像在分析一个突然展现出未知接口的精密仪器。她没有刻意去打破这份沉默,而是极其自然地坐回自己的位置,重新调出那份技术可行性计划书。屏幕光映亮她沉静的侧脸,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淡淡的阴影,像蝴蝶栖息在花瓣上,唯有指尖在键盘上轻快敲击的细微声响,证明着她正全神贯注地根据刚才讨论的模型,补充着方案的细节,将抽象的“情感颗粒度”转化为可操作的调研提纲和数据结构设计。

徐卓远也没有立刻回到他的代码世界。他面前的屏幕上,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待调试的代码段静静流淌,但他罕见地没有投入工作。封瑶的身影,她处理沈思雨时的姿态(一种他数据库里缺乏的“社交智能”范例),她提出问题时眼中闪烁的、仿佛能穿透现象直抵内核的洞察力,以及此刻她沉浸在工作中散发出的、近乎凝实的沉静力量感,这些多模态数据流不断在他脑海中回放、交叉索引、尝试建立新的关联模型。他发现,与她合作,项目似乎不再仅仅是一连串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和性能指标,而是……多了一些难以用参数描述的“可能性空间”,就像在确定的代码逻辑之外,发现了一片可以探索的、充满随机性的“混沌边缘”,而这边缘,或许正孕育着真正的创新。

“关于情感颗粒度词典,”徐卓远的声音忽然响起,打破了沉默,语调依旧平稳,但内容却带着明确的、指向合作的探讨意图,“除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支撑,或许可以引入自然语言处理(NLP)的技术路径。文学院提供的剧本文本,以及演员即兴发挥的台词,本身就是一个富含情绪词汇和语境信息的语料库。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个基于此特定领域语料和演员自我报告情绪标签的数据库,再与采集到的生理信号(GSR,HRV,EEG特定频段功率等)进行多模态关联分析,寻找文本特征、主观报告与生理反应之间的映射模式。”

封瑶从屏幕前抬起头,眼中瞬间迸发出惊喜的光芒。这不仅是一个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技术方案,更重要的是,这是徐卓远主动提出的、真正试图将她所代表的文学与情感领域,融入他那严谨理性世界的桥梁。他不再仅仅从冰冷的数学和代码角度俯视,而是开始尝试在数据的土壤中,播种下感性的种子,并愿意用他的工具去培育它。

“这个想法太棒了!”封瑶由衷赞叹,笑容如春风拂过冰面,漾开温暖而明亮的涟漪,“我可以负责系统性地梳理剧本中的核心情绪词汇,建立初步的分类层级和语境关联。同时,我可以设计一套标准化的、包含强度维度的情绪自评量表,在演员排练特定片段和生理数据采集结束后,立刻请他们填写,确保情绪记忆的新鲜度和准确性。这样我们就能获得更贴近‘真实’体验的、带有上下文信息的标签数据,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扁平分类。”

她顿了顿,脑海中浮现出前世后来在跨学科学术前沿了解到的一些模糊记忆,试探性地补充道:“我好像记得,最近有些前沿研究开始尝试利用预训练的大型语言模型(LLMs)来进行更细粒度的文本情感分析,甚至理解情绪背后的隐含意图和叙事弧光。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适当关注,甚至尝试借鉴一下这些方法?当然,这可能有点超纲,但作为一个未来的技术储备方向?”

徐卓远镜片后的眼睛微微眯了一下,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开始有节奏地轻敲,这是他深度思考、内部检索系统高速运转时的标志性动作。“大型语言模型……细粒度情感理解……隐含意图……”他低声重复着这几个关键词,大脑飞速过滤着相关知识和最新论文动态,“目前的主流LLM在开放域的情感分析表现存在噪声,且在特定领域(如文艺作品中的复杂情感、反讽、潜台词)的细粒度分析上仍有显着局限,缺乏可靠的评估基准。但是,”他话锋一转,没有像以往那样直接否定“不成熟”或“不确定”的想法,“作为辅助构建情绪词典、进行初筛和标签预处理的工具,可行性存在。关键在于构建高质量、领域特定的微调数据集。我会跟进ACL、EMNLP等顶会的最新相关论文,评估其迁移学习的潜力。”

他没有关闭这扇窗,而是客观评估了挑战与可能性,并指出了具体的切入点和需要持续投入的学习成本。这对于以前的徐卓远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进步。他习惯于给出基于当前知识体系的、确定性的答案,很少会为一个“可能”的、“未来”的方向,留下如此开放的探索接口,并主动承担起追踪前沿的责任。

“嗯!我也会留意一下文学计算和数字人文领域有没有相关的应用研究,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文本情感复杂性的。”封瑶从善如流,心中那股微澜荡漾得更加欢快。她清晰地看到,那条原本只遍布代码与逻辑的冰封小径上,真的开始有翠绿的藤蔓悄然探出头,缠绕上冷硬的岩石,带来无法忽视的生机。

两人随后又深入讨论了数据采集的具体流程、设备调试的时间安排、以及可能遇到的技术难点,比如如何同步视频、音频、生理信号和自频数据的时间戳,如何确保在演员移动表演时设备不掉线。封瑶负责的软件接口设计(需要兼容多种设备数据流并提供一个友好的演员自评界面)和与文学院的协调工作脉络逐渐清晰。讨论中,徐卓远甚至主动询问了封瑶关于自评量表设计的一些心理学依据,确保数据收集的科学性。

讨论间隙,封瑶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

若是前世,在这个全心投入项目的关键时刻接到母亲关心晚归的电话,封瑶心底或许会升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烦躁,觉得家人无法理解她的追觉和压力,这种关心反而成了束缚她的负担。但此刻,重活一世的她,早已懂得这看似平凡的牵挂是多么珍贵,是她在代码和数据的世界里跋涉时,回头就能看见的、温暖港湾的灯塔。她拿起手机,对徐卓远投去一个抱歉的眼神,走到窗边,按下了接听键。

“妈,嗯,我知道的,在实验室和同学讨论项目呢……很快就结束了,您别担心。”她的声音透过话筒,传递出温和而安抚的力量,与刚才讨论技术方案时的清晰冷静判若两人,却同样真实,“您和爸爸也早点休息,不用等我。嗯,我会注意安全的,到了宿舍给您发消息。晚安。”

她的话语很轻,却像一颗裹着绒暖外衣的小石子,精准地投入了徐卓远那片鲜有波纹的心湖。他并非有意窃听,只是实验室足够安静,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话碎片,不可避免地飘入他的耳中。他敲击键盘的手指微微停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