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288章 连接的协议

第288章 连接的协议(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二百八十八章

实验室的静默并非死寂,而是被低鸣的服务器、偶尔响起的键盘敲击声以及一种无形的、活跃的思维电流所填充。徐卓远的目光从窗外沉沉的夜色中收回,落在桌角那个空空如也的保温盒上。指尖似乎还残留着桂花糯米糕带来的、与实验室冰冷器材截然不同的温热与软糯触感,一种陌生的、带着烟火气的数据,正试图写入他高度理性的核心处理系统。

“内部逻辑系统日志:接收到新输入-封瑶理论:“情感连接协议”。核心论点:情感互动非待处理问题(Proble-to-be-Solved),而是需建立连接的频道(el-to-be-Established)。类比:设备调试流程=寻找兼容接口、理解异构信号协议、实现稳定数据交换。关联收益:潜在提升数据维度、增强系统长期稳定性、降低未知冲突风险。评估:该理论框架具备逻辑自洽性,与已观测到的“封瑶-家庭互动模式”、“沈思雨事件情绪疏导流程”等实例存在高匹配度。建议:启动低权限测试进程,验证该“协议”在实际交互场景中的有效性及鲁棒性。”

“连接的……协议。”他低声重复了一遍,像是在编译一段从未接触过的、语法奇特的代码。这对他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分析维度。他习惯于将世界视为由明确因果链驱动的精密机械,每一个行为都有其最优解和逻辑路径。而封瑶,却提出了一个基于“连接”、“频道”和“信号交换”的模型,这个模型坦然接受噪声(Noise)、延迟(Latency)和协议不匹配(Protoisatch)的可能性,但其承诺的长期系统收益——稳定性和高维数据——对他构成了难以忽视的吸引力。

封瑶看着他陷入沉思的侧脸,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内部运算风暴。她没有急于追问,只是安静地收拾好保温盒,开始整理桌面上散落的文献和草稿。她的动作轻柔而有序,仿佛怕惊扰了他内部正在进行的“系统重构”与“协议加载”。她能感觉到,徐卓远正在用他自己的方式,艰难地理解并尝试接纳这个属于“情感世界”的底层逻辑。

这时,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敲响,打破了这片思维充盈的寂静。苏晓探进头来,脸上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歉意:“没打扰你们吧?瑶瑶,表演系的周铭刚才找我,他们有几个同学对‘情绪自评量表’里的一些描述性词汇,比如‘怅惘’和‘焦灼’的细微差别,理解上有点分歧,想约你明天下午再详细讨论一下,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

“没问题,明天下午我刚好没课。”封瑶立刻应下,她拿出手机,动作流畅,“具体时间和地点让周铭直接发我就好。麻烦你了晓晓。”

苏晓点点头,视线不经意地扫过一旁的徐卓远。她敏锐地发现,徐卓远正看着自己和封瑶的互动,眼神不再是往常那种近乎透明的、事不关己的疏离,反而带着一种……观察和记录般的专注,仿佛在采集什么关键数据。她心里微微讶异,但面上不显,只是笑着对封瑶说:“好,那我让他联系你。你们继续忙,我不打扰了。”离开前,她还是忍不住又瞥了徐卓远一眼,心中嘀咕:这位“徐神”,今天好像有点不一样?

苏晓离开后,实验室重回安静。封瑶正准备继续刚才被打断的工作思路,却听到徐卓远的声音再次响起,依然是那种冷静的、分析性的口吻,但指向性却非常明确:

“你与苏晓的交互,从发起(问题提出)、协商(方案讨论)到确认(时间地点)及路径优化(直接联系),总耗时约35秒。信息传递路径清晰,决策效率高。这就是你理论中所述的‘建立连接’和‘信号交换’过程的具体体现?”

封瑶转过身,对上他求知若渴(虽然是以他自己的方式)的目光,心中莞尔。他正在尝试将她的理论实例化、数据化,就像用实验观测数据去验证一个物理公式,严谨得有些可爱。

“可以这么理解,效率是其中一个可量化的指标。”她走到他身边,耐心地进一步阐释,“但这其中不仅仅有效率。还包括了对对方需求的及时响应(我立刻答应了时间,避免了对方的等待焦虑),表达了合作的诚意(我愿意花我个人的时间去详细解释,这是一种资源承诺),以及给予了信任(让周铭直接联系我,减少了信息经由苏晓中转可能带来的损耗和误差)。这些‘软性’的参数,虽然难以直接量化,但共同构成了连接稳定性、深度和未来协作顺畅度的一部分。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交带宽’和‘连接信噪比’的优化。”

徐卓远若有所思。在他的认知模型里,效率最大化通常意味着路径最短、节点最少、处理时间最短。但封瑶的模型中,适当增加一些看似“冗余”的环节(如表达诚意、建立信任),短期内可能略微增加交互成本,但长期来看,反而可能显着提升系统间协作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整体效能。这颠覆了他的一些固有认知,指向了一种更复杂的、动态的系统交互优化策略。

“数据记录:实例分析-“封瑶-苏晓-周铭”交互链。观测到行为:快速响应(<5s)、资源承诺(时间)、权限下放(直接联系)。关联输出:问题界定清晰,解决方案路径明确,预计执行延迟低。初步验证:“情感连接协议”在短期、目标明确的协作场景下,对提升效率存在正向影响。待验证:该协议在长期、模糊目标或冲突场景下的稳定性收益,及“软性参数”的具体权重系数。”

他看着封瑶,那个曾经在他认知数据库中仅仅贴着“文学院合作者”、“情感数据提供源A”标签的个体,正在被迅速刷新,增加了“逻辑思维能力评估:A-”、“理论-技术转化能力评估:B+”、“‘情感连接协议’提出与核心实践者”等多个复杂维度。她本身,就像一段不断自我优化、释放出惊喜功能的、开源的、高度兼容的代码,吸引着他去解析和交互。

“我理解了。”徐卓远点了点头,虽然他的“理解”更多是理论层面的接受和待验证的状态,远未达到内化的程度。他转而拿起封瑶之前那份关于“语境依赖度量化”的文档,指尖点在一处公式上,“关于你这里提出的初始权重系数设定,我想到或许可以采用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的加权滑动平均模型来处理,这样可以有效平滑极端语境带来的初始值偏差,避免模型过早收敛于局部最优解……”

他的话题瞬间又跳回了纯粹的技术层面,但封瑶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次,他主动将“我想到”的方案提出来与她讨论,使用了“或许可以”这样带有协商意味的词语,而不是像最初那样,只是单方面地、不容置疑地指出她方案中的漏洞和错误。这是一种微妙的、但确实存在的转变,是他尝试启动“信号交换”、进行“协议握手”的开始。

“加权滑动平均?很好的思路!”封瑶眼睛一亮,立刻凑过去,就着他指出的部分深入讨论起来,“这样确实能增加模型的鲁棒性。不过滑动窗口的大小设定,我们可能需要考虑不同语境话题的生命周期……”

这一次,两人的讨论似乎比之前更加顺畅和深入。徐卓远依旧言辞简洁,逻辑严密,引经据典般引用着各种算法模型,但封瑶能感觉到,他倾听的时候更多了,甚至会偶尔停顿下来,用眼神示意她继续,等待她完整的表述,而不是急于打断或直接否定。一种建立在共同专业兴趣和初步相互理解基础上的、良性的思维碰撞在两人之间流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