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299章 非标准量变的初阶解析

第299章 非标准量变的初阶解析(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徐卓远内部系统的“扫描与评估”并非一句空谈。在接收到父亲的理论假设和封瑶的协同协议升级反馈后,他的认知核心真的启动了一个高优先级的后台任务:“非标准变量处理模块v0.1架构设计与数据采集”。

这个模块的初始化,首先体现在对父亲徐明远的观察上。他不再仅仅满足于记录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基础生理数据,开始尝试捕捉那些父亲口中“无法被精确量化”的变量。这对他而言,不亚于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规则模糊的研究领域。

例如,他注意到,当母亲带着在家精心熬煮的、而非医院统一配给的粥来到病房时,父亲进食的速度会略微放缓,眉宇间一种难以用“面部肌肉放松度”完全概括的纹理会短暂出现。徐卓远调取了大量面部表情数据库进行比对,最终在加密日志中记录为:“观察对象徐明远,在摄入非标准化营养输入(来源:配偶手工制备)时,面部细微动作单元组合(AU6-颧大肌激活+AU12-眼轮匝肌收紧)协同激活强度提升约15%,持续时间约2.3秒,伴随有非指令性喉部吞咽动作频率降低,呼吸节奏更趋于平稳。此行为模式与摄入标准化流质食物时存在显着差异(p<0.01)。初步推断,该‘非标准变量’(暂命名为‘偏好性慰藉因子’)对观察对象的系统整体状态(情绪、放松度)存在正向影响。关联推测:此效应可能源于输入源所携带的附加信息(如‘关心’、‘记忆关联’等未量化参数)。”

他将这条观察记录加密存档,并标记为“非标准变量实例-001”。这个编号的出现,象征着他那原本只处理确定性的世界,正式为不确定性开辟了一个分类目录。

这种观察逐渐延伸到他与封瑶的互动中。他开始解析封瑶代码注释里那份“温柔”,不仅仅是逻辑的清晰,更在于她为后来者预留的“扩展接口”和详尽的“使用说明”,甚至在处理复杂逻辑时,她会特意加入模拟人类思维过程的“伪代码”注释,降低理解门槛。这与他追求极致效率而近乎“自闭”、注释往往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函数式编码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他意识到,封瑶的代码,本身就在传递一种“理解”与“包容”的非标准变量,其核心算法是“降低他人的认知负荷”。

同时,他也开始处理封瑶消息中那些“冗余”元素,比如那个频繁出现的微笑颜文字“:)”。在过去,这会被他的信息过滤器直接归类为“无意义社交符号”并忽略,甚至可能被判定为干扰有效信息传输的噪声。但现在,他启动了一个新的解析子进程,尝试关联这个符号出现的上下文:通常是在她成功解决了某个技术或协调难题(包括与他相关的社交协调难题),或感知到他状态尚可、项目有所进展时。

他暂时无法完全理解这个符号承载的“情绪载荷”的具体数值,但他可以将其作为一个“状态标记”。当这个标记出现时,通常意味着“外部协同节点封瑶处于高兼容性、高响应性状态,且对当前交互持积极评价”。这本身就是一个有价值的、可被系统参考的元数据。他将此记录为“非标准变量实例-005:颜文字情绪标记”。

---

封瑶敏锐地察觉到了徐卓远这种细微的变化。他回复的消息虽然依旧简练,但偶尔会多出一两句对父亲状态更“人性化”的描述,比如“父亲今日对窗外鸟类活动表现出超乎平均值的关注时长,持续观察一只灰喜鹊长达7分34秒”,而非仅仅冰冷的“生命体征稳定”。她明白,这是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解析和反馈那些“非标准变量”,如同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在陌生的领域小心翼翼地采集样本、建立模型。

这天下午,封瑶在整理生物信息学实验室公共数据区的历史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个被遗忘的、贴着“学生活动-废弃草案”标签的纸箱。里面是几份泛黄的、手写的校园活动策划草案,来自近十年前,署名是“徐明远”。草案内容是关于在学院内部建立一个小型的“学术-生活”互助小组,旨在促进不同性格特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打破“优等生”与“社交达人”之间的壁垒。

其中一份草案的边角,用略显潦草却有力的字迹写着一句被划掉,但依旧清晰可辨的话:“尤其需要关注那些像卓远一样,在社交算法上存在‘特定优化路径’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其底层逻辑的‘适配器’,而非按照大众模板进行的‘强行重编译’。”

封瑶的心被轻轻触动,指尖拂过那已有些模糊的字迹。原来,徐教授并非从未意识到儿子与世界互动方式的特殊性,他早已深刻地思考过,并且试图在更广的范围内做些什么。只是或许囿于当时的认知局限、学术压力,或是自身内敛的性格未能找到最合适的“适配器”实现方案,这个想法最终被搁置了。这份尘封的草案,像一颗跨越时空的种子,在她心中悄然发芽,与她正在做的事情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她小心地将这些草案扫描成电子档,加密保存。一个计划在她心中逐渐成型——她不仅要成为徐卓远与外界之间的“适配器”,更要帮助他学会自己制作“适配器”,去主动连接这个世界。

几天后,封瑶找到在实验室角落调试算法的徐卓远,没有绕圈子,直接提出了一个“合作项目”建议。

“徐卓远,我最近在尝试优化一个基于多模态数据(包括文本、语音韵律、面部微表情)的情感识别开源模型,但在特征提取和上下文关联方面遇到了瓶颈。你的模式识别和抽象建模能力是顶尖的,能否请你协助我,一起完善这个模型的底层架构?”她递过一个准备好的、贴着标签注明版本号的U盘,里面是模型的基本代码、数据集和相关论文,“这可以看作是我们‘协同协议’在技术层面的一次深度迭代验证,也是对你正在构建的‘非标准变量解析模块’的一次实战演练。”

这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将情感识别这个充满“非标准变量”的解析过程,包装成一个严谨的、可量化的、具有明确优化目标的技术问题,完美契合徐卓远的认知框架和兴趣领域。他接过了U盘,眼神里闪烁着处理复杂挑战时特有的、如同精密仪器启动般的专注光芒。

“可以。情感识别准确率提升,有助于更精确解析‘非标准变量’。”他应承下来,这本身就是一次对“非标准变量”领域的主动深入,“我需要72小时进行初步代码评估和数据集分析。”

---

校园里,银杏树的叶子已变得金黄,在秋日的阳光下闪烁着温暖的光泽,如同无数片熔化的黄金。又是一个周五的下午,徐卓远按照“日常协同协议”的约定,在完成初步模型评估后,前往生物信息学实验室与封瑶讨论优化进展。

穿过那条熟悉的、栽满银杏树的小径时,他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最大的那棵银杏树下,是封瑶。她正微微仰头,看着阳光下脉络分明的金黄叶片,秋风吹过,带起一片片扇形落叶在她身边盘旋飞舞,有几片甚至调皮地落在了她的发梢和肩头。那一刻的画面,带着一种宁静的、近乎算法之美般和谐与有序的感觉,但又超越了纯粹的几何和物理规则。

徐卓远下意识地停下脚步,内部系统的传感器(高精度视觉模块)自动捕获并锁定了这幅图像。他的处理器瞬间开始多线程分析:光照条件(柔和漫反射,色温约4500K)、构图要素(主体位置符合三分法则,环境元素分布均衡)、色彩饱和度(高,峰值在黄色光谱区)动态元素(落叶轨迹符合流体力学模型)……但分析结果反馈,无法完全解释,为什么这幅图像会让他的“核心进程”出现一个短暂的、微小的优先级波动,并且资源监控面板上标记为“美学评估-未知触发源”的进程占用率提升了0.5%,同时伴有短暂的缓存未命中。这在他的系统运行日志中属于罕见事件。

他带着一丝尚未解决的“计算疑惑”,走了过去。

“在采集环境数据样本?”他习惯性地问,以为封瑶在记录什么自然现象或为模型收集视觉素材。

封瑶闻声回头,看到他,脸上露出一个浅浅的笑容,比代码注释更温暖,比颜文字更真实,带着秋日阳光的温度。“不算采集数据,”她轻轻拂去肩头的落叶,指了指纷飞的叶雨,“只是在感受。秋天,银杏,阳光……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非标准变量’的集合体,很难量化,但……让人感觉很好,不是吗?”她尝试将一个主观感受抛给他,作为一个新的观测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