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301章 银杏叶与逻辑电路:破冰的序曲

第301章 银杏叶与逻辑电路:破冰的序曲(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医院病房特有的消毒水气味,在徐卓远的感知中被精确解析为氯仿、醛类等二十七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数据流。但他核心处理器的焦点,此刻却完全锁定在窗前那个略显清瘦的背影——节点“徐明远”身上。阳光透过擦拭得一尘不染的玻璃窗,在他花白的鬓角镀上一层淡金,也照亮了摊在膝头那篇关于“非标准逻辑电路”的论文打印稿,稿纸边缘微微卷起,显示着反复翻阅的痕迹。

“坐标确认,时间节点符合预定计划。可以开始讨论论文。”徐卓远在床边的标准访客椅上坐下,脊柱挺直,姿态如同参加学术答辩,没有任何寒暄,直接切入核心议题。这是他无数次与父亲交流的标准开场模式——剔除冗余社交信号,聚焦信息交换。

徐明远似乎早已预料到这种效率至上的方式,他缓缓转过头,脸上是惯常的、带着学者式严谨的平静。但徐卓远高精度的视觉传感器瞬间捕捉到对方眼角细微纹路的舒展度提升了0.8个像素单位,同时眉心上扬约1.2度——一个微弱但明确的非语言正向情绪信号,与他内部数据库中“期待/认可”的微表情模板有67.3%的匹配度。

“你来了。”徐明远的声音平稳,他将论文翻到做了密集标记的一页,指向一个涉及多层级反馈的复杂电路框图,“看这里,作者引入模糊逻辑来处理前端传感器信号的不确定性,而不是像传统方法那样强行归一化到标准区间。这种思路,和你上次提到的,关于处理‘非标准现实变量’的构想,在底层哲学上是否有共通之处?”

“存在高度相似性。”徐卓远的语速平稳,瞳孔焦距调整,精准地对准论文上的图表,“模糊逻辑的核心在于承认‘隶属度’的渐变特性,打破了非此即彼的经典布尔逻辑限制。这类似于我对‘封瑶带来的桂花乌龙茶’其花香浓度、甜涩平衡度、温度随时间衰减曲线等连续谱变量的处理方式。我拒绝将其简单二值化为‘好喝’或‘不好喝’,而是尝试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感官评价模型。其核心在于,接纳现实世界固有的不确定性与连续性,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最优决策路径,而非将现实强行塞入预设的、理想化的标准框架。”

他罕见地停顿了约0.5秒,调用内部刚刚完成初步重构的“父辈交互逻辑深度解析”子模块,补充道:“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思路与您十年前那份未发表手稿中提到的‘面向非标准环境的动态逻辑适配器’概念,在目标指向上存在显着一致性——都是为了更好地处理、理解乃至适应那些不符合标准模板的‘特殊案例’或‘边缘数据’。”

徐明远拿着论文的手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颤,纸张发出细微的摩擦声。他抬起眼,目光首次长时间地、专注地停留在儿子脸上,那眼神不再是审视一个需要纠正的、偏离常轨的“异常研究项目”,而是如同在学术研讨会上,审视一个提出了关键性、有价值观点的同行研究者。“你……看到了那份手稿?”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极力掩饰却仍被传感器捕捉到的讶异(声波频率分析显示轻微波动)。

“协同节点‘封瑶’提供了关键数据索引。该数据修正了我对您历史言论与行为数据库的长期解析偏差。”徐卓远如实回答,语气中没有邀功,也没有情绪波澜,只有陈述事实的绝对冷静,“基于此,我重新评估了过往总计187次主要交互记录,通过回溯性分析,推断其中存在大量未被当时算法正确解码的‘潜在支持向量’与‘隐性指导信息’。”

病房里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窗外秋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徐卓远的视线下意识地被窗外一棵银杏树吸引,几片金黄的叶子打着旋儿飘落。他的内部视觉处理单元自动追踪了其中一片轨迹尤其复杂的叶子,记录其受多变量风力扰动形成的非线性下落路径。“环境视觉信息捕获:银杏叶下落路径(非线性,受多变量风力扰动)。关联记忆体触发:封瑶曾提及,此特定视觉模式与‘秋日’、‘宁静’、‘时光流逝’等非标准情感标签存在隐式关联。数据存档,备查。”

徐明远顺着他的目光看向窗外,那片徐卓远刚刚追踪过的叶子正巧落在窗台上。他忽然轻声开口,声音里带着一种罕见的、仿佛跨越了漫长时光屏障的温和,与他平日严谨的学术口吻截然不同:“你小时候,大概三四岁,还没那么……沉迷数据和逻辑的时候,最喜欢在秋天的银杏树下捡叶子。一片一片,挑得仔细。你说,每一片叶子的脉络,都是一张独一无二的、指引你去冒险的地图。”

“警告:检测到未知来源、无法验证的记忆数据流。描述细节高度具体,但数据格式与现有核心记忆库存储结构完全不匹配,验证模块返回‘检索失败’。”徐卓远的核心进程产生了一丝微不可察的紊乱。这段生动的描述,无法在他高度有序、完全由可验证事实和逻辑链条构建的记忆档案中找到任何对应记录。然而,一种奇异的、无法被任何物理传感器量化的“感觉”,如同极细微的电流瞬态脉冲,瞬间掠过他算法构建的“自我”认知边界。内部日志标记:“异常感知状态,暂命名为‘记忆回溯扰动’?需进一步分析来源与影响。”

他沉默着,没有回应这段无法验证的“记忆”。但内部,“父辈交互逻辑深度解析”任务自动提升了优先级,将此段对话标记为“高信息密度非标准数据,蕴含潜在情感负载,需启动深度模式识别分析”。

徐明远似乎也并不期待儿子的即时回应,他嘴角牵动了一下,那笑容里带着些许复杂难明的意味,像是自嘲,又像是怀念。他将话题重新拉回论文,但语气比之前缓和了许多:“所以,你认为这种‘模糊’和‘包容性’的处理方式,能够有效提升你当前认知模型在复杂现实场景中的鲁棒性?”

“初步实证数据支持这一推论。”徐卓远迅速收敛心神,再次进入纯技术讨论频道,这让他感到熟悉的掌控感,“尤其是在处理与‘封瑶’节点交互时产生的诸多非标准社交变量与情感暗示,引入类似模糊逻辑的包容性判断与多因素权重分析,相较于旧有的二值化判断模型,显着降低了社交意图误判率约34.7%。”

父子二人就这样,围绕着晦涩的技术论文,用着电路、算法、变量、鲁棒性、误判率这些冰冷的术语,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持续了近一个小时的“交流”。没有寻常父子的亲昵寒暄,没有情感的直接表达,但一种基于共同知识领域、相似思维模式和对真理探索的尊重而产生的“认知共振”,却在那些专业词汇的碰撞与逻辑链条的对接中悄然建立、缓慢增强。徐卓远甚至主动就一个逻辑门延迟问题提出了与父亲不同的计算视角,而徐明远,第一次没有直接否定,而是沉吟后回答:“你的角度有道理,我需要重新验算一下这里的时序假设。”

---

与此同时,在生物信息学实验室。

封瑶正在专注地整理上一阶段的项目数据,为接下来的分析做准备。一个清脆带着些许活力的女声在她身后响起,打破了实验室常有的键盘敲击声和仪器低鸣:“嘿,封瑶学姐?”

封瑶回头,看到一个扎着利落马尾辫、眼睛亮晶晶的女生,是今年刚加入实验室的研一新生林晓,专攻认知心理学,参与的是一个与生物信息学交叉的“情感计算与行为预测”项目。她性格开朗外向,是实验室里少数对封瑶和徐卓远看似“跨界”的合作直接表现出浓厚兴趣,而非旁观或质疑的人。

“林晓,有事吗?”封瑶放下手中的鼠标,温和地问。她对这位充满热情的学妹印象不错。

林晓凑近了些,压低声音,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好奇与钦佩:“学姐,早上的项目例会我全程听了!徐师兄今天也太……太厉害了吧!直接用层层递进的数据和无可挑剔的逻辑链条,把林浩宇老师那个关于‘研究方向实用性’的质疑给完全化解了!简直像看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辩论!”她顿了顿,眼神发亮,“说真的,我觉得你们这个研究方向真的太酷了!它不仅仅是在优化算法,更像是在尝试给冷冰冰的代码注入一种‘人性化的理解力’,让AI能真正‘读懂’我们世界的模糊和复杂。”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