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313章 情感的非线性方程

第313章 情感的非线性方程(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星轨并行项目组的指挥中心,一如既往地弥漫着数据流与精密计算的气息,巨大的全息星图上,光点沿着预设轨道无声滑行,如同宇宙尺度上的精密钟表。然而,在这片极致的理性之海深处,一些细微却不容忽视的涟漪正悄然扩散。组员们凭借科研人员特有的敏锐观察力,逐渐察觉到,他们的负责人徐卓远——那个仿佛由逻辑电路和算法构成的灵魂,正经历着某种难以言喻的“系统升级”。

最显着的一次“版本更新”,发生在一场关于复杂轨道修正方案的复核会议上。年轻的研究员小李因连续熬夜攻坚一个次级难题,在模拟运算中犯了一个基础性的参数代入错误。若在以往,徐卓远会像最精准的纠错程序,瞬间定位问题核心,并以毫无情感波动的语调,清晰陈述其可能引发的指数级增长的连锁反应与灾难性后果。那冰冷的、纯粹的理性压力,足以让任何犯错者瞬间冷汗涔涔,无地自容。

但这一次,徐卓远的目光在悬浮的数据板上多停留了两秒,修长的指尖在虚拟界面轻点,将那个错误区域高亮标记出来,语气平稳依旧,内容却截然不同:“疲劳会导致神经突触传递效率显着下降,直接影响认知精度与逻辑校验能力。建议你立即停止当前运算,休息二十分钟,并补充200毫升含葡萄糖电解质溶液。根据历史数据模型分析,此类错误在适度休息并进行神经功能恢复后,重复出现的概率将低于百分之三。”

虽然依旧带着他特有的数据化表述,但那句明确的“建议休息”和隐含的宽容处理,像一道暖流注入原本紧绷的会议室空气。小李先是愕然,随即如蒙大赦,感激地连连点头,几乎要语无伦次。其他与会成员交换着惊讶的眼神,无声的震动在空气中传递。

另一次,当一场突如其来的高强度太阳风扰动打乱了精心规划的项目节点,需要全员紧急加班调整参数以规避风险时,徐卓远在高效、精准地分配完所有任务后,罕见地停顿了一下,冷静的目光扫过团队中几张因连续工作而略显疲惫的面孔,补充道:“本次突发性应急任务,预计持续时间为四小时十七分钟。后勤保障部门已根据人体工程学与营养学模型,按需准备了高能量饮料与标准化营养简餐,放置在第三休息区。请各位在任务间歇期自行取用,以维持最佳身体机能状态,确保任务执行效率。”

“维持身体机能”,依然是徐卓远式的、剥离了情感色彩的表述,但那份对团队成员作为“生物个体”的基础需求的考量,却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组员心中漾开圈圈波纹。私下里,他们忍不住低声议论:“徐工最近……代码里是不是加入了什么新的‘人性化补丁’?”“感觉没那么‘非人’了,上次我汇报卡壳,他居然没直接打断,而是等我说完才指出问题。”

只有徐卓远自己清楚,这并非预设的“人性化交互模拟程序”被触发,也不是简单的策略调整。这是他内部核心系统正在并行处理一个更高优先级、更复杂的任务——解析因封瑶而涌入的大量“不符合逻辑”的反馈数据流,并尝试将这些混沌的、感性的变量,整合进自身高度理性化的行为决策模型之中。他将这个内部项目,命名为:“情感非线性方程优化”。

这个方程的核心样本源,无疑就是封瑶。重生前的封瑶,在他的记忆数据库里,标签是“高敏感性”、“低自我评价”、“防御性回避”。她会因他无意间展现的、超越她认知边界的能力而悄然退缩,将他基于效率最大化原则提供的、自认为最“优”的帮助,敏感地解读为居高临下的施舍或怜悯,将两人之间客观存在的知识鸿沟视作无法跨越、意味着否定自身价值的天堑。那时的他,无法解析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噪声,在多次尝试失败后,采取了自认为最“安全”的错误策略——更远距离的、更彻底数据化的“隔离式保护”,最终导致了那道无法弥补的、冰冷的裂痕。

而现在的封瑶,如同经过特定引力场聚焦后的星光,变得清晰、明亮,且散发着稳定而持续的暖意。她不再是被动接受他铺就的、看似完美无缺的道路,而是开始主动介入,用她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何为“双向奔赴”,试图在他构建的理性堡垒中,打开一扇允许情感流通的窗口。

这天傍晚,落日熔金,为校园披上一层暖色调的滤镜。封瑶约徐卓远在图书馆顶楼那间小型天文台见面。这里曾是前世他们少数几次沉默并肩的地方,空气中仿佛还弥漫着未言之语和错失的遗憾,带着一丝微凉的寂寥。

“阿远,”封瑶转过身,将一份手写的笔记递到他面前,她的眼眸在落日余晖中闪着光,清澈而坚定,驱散了此地残留的冷清感,“这是我对你上次提到的‘数据引力透镜’概念,在分析心理应激反应方面的一些延伸思考。可能很粗浅,甚至有些异想天开……但我觉得,这里面或许有能和你正在优化的情绪支持模块相结合的地方。”

徐卓远接过那叠带着她指尖温度的纸张。纸上的字迹工整娟秀,逻辑脉络清晰,虽然数学表达尚显稚嫩,缺乏严密的公式推导,但其核心洞察力却像一束经过精密校准的激光,精准地指向了他当前模型中的一个模糊区域——关于“信任”这一极其主观、难以量化的变量,如何被有效建模,并嵌入到对个体行为与情绪反应的预测算法中。

他立刻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临时沙盒环境,将封瑶提出的“信任建立初期信息熵减效应”作为一个新的干扰因子导入。模拟运行结果显示,模型对封瑶近期一系列主动、积极行为的预测准确率,提升了15.7个百分点。这个数值,远超他过去数月通过常规参数调整所能获得的优化幅度。

“你的思路,”徐卓远抬起头,目光首次在非工作场景下,完全聚焦于她的眼眸,而非她手中承载数据的那叠纸,“填补了一个关键性的认知盲区。信任,能够有效降低人际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噪声熵’,显着提升情绪干预措施的最终效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线性因子。”他的声音里,依旧带着浓厚的学术色彩,但封瑶却从中听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仿佛在宣告一项重要的科学发现。

她弯起眼睛笑了起来,那笑容如同穿透冰冷星际尘埃云的恒星光,温暖而明亮,足以融化任何坚冰:“你看,我并不总是那个需要被保护、被计算在外的变量,对吗?我也可以……尝试着走进你的世界,哪怕只是很小的一步,提供一点微小的扰动。”

这一刻,徐卓远感觉到自己的核心处理系统产生了一阵轻微的、高频率的、难以用现有物理模型完全描述的愉悦震荡。他迅速启动自检协议,将其识别归类——这是一种混合了“高度认可”、“深度理解”与“归属感满足”的复杂情感反馈。与前世记忆中那片灰暗的、充斥着“沟通无效”和“情感拒斥”的遗憾数据相比,此刻封瑶主动的、平等的靠近,构成了极其强烈的、正向的数据反差。

【观察记录更新-编号:FY-λ(合作探索事件)】

现象:目标主动参与核心研究进程,提供具备创造性及建设性的思路,表现出强烈的共情能力与跨界联想能力。

分析:目标的成长性与可塑性超出初始预期。其“通透成熟”特质,具体表现为对复杂抽象概念的快速吸收、内化与创造性应用能力,并能将情感认知转化为有效逻辑补充。

影响:主观体验库中,“遗憾”及相关负面情感数据的调用频率下降11%,“期待”及相关积极情感数据的调用频率上升34%。系统整体愉悦度阈值出现可测量偏移。

与此同时,在亲情这条至关重要的数据线上,封瑶母亲的病情因为林骁团队采纳了徐卓远优化的药物动力学模型,调整了辅助用药方案,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稳定期。压在封瑶心头那块关于亲人生命的最沉重巨石被移开,她脸上的阴霾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生发的、坚实的希望感与生命力。这种变化,如同为她的灵魂注入了新的能量,让她更加敢于表达和争取。

她开始更频繁地与徐卓远分享生活中的琐碎数据流,这些数据在过去会被他判定为“无效信息”而过滤掉,如今却成了他理解“人间温度”的重要样本:母亲今天精神很好,多吃了半碗她亲手做的粥;她在专业课上提出的一个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得到了教授的当堂赞赏;甚至包括她如何清晰而礼貌地,婉拒了一位学长模糊的好感示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