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私充牙行(1 / 2)
无论古今,等待都是一种煎熬。
从衙役们领命而去,再到大队衙役手提水火棍、押着一长串脚上带镣的“牙人”归来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时辰有余。
范氏粮店外,日头已经爬到了天空正中。
粮店内,李斌四人正围着一张方桌。边用午饭,边聊着些京师轶闻,或庙堂变动。
对李斌来说,为官时日尚短的弊病仍然存在:
没有家族背景帮忙编织、没有时间铺就属于自己的官场关系网络。
当秦金南下离京后,李斌就成了这京师官场中的睁眼瞎...
纵然每逢朔望,李斌也能上朝。看在历来奉行“大会说小事;小会定大事”的中国,单靠朔望朝判断庙堂形势,那无疑是痴人说梦。
而这也是自秦金南下后,李斌选择“低调蛰伏”的另一个重要理由。
当然,说是这么说。
但看看身边这大猫小猫三两只,李斌说是同他们沟通庙堂,倒不如说是纯粹打发时间的扯着闲篇。
拉近关系的意义,大于对消息的探听。
是以,当看到衙役们押着那些“牙人”到来,有了正事要办的李斌立马停下闲聊。
“人都带来了?”
宛平这边的衙役,带队的是杨杰。
本就奉命对内稽查,盯着粮店以防有宛平官吏超额购粮的他。当听说李斌今日要来这范氏后,自是早早赶来,以便听用。
而另一边,李斌也是在发现了杨杰的身影后,这才做出了将那些“牙人”带来粮店的决定。
“回知县老爷,人都带来了。咱宛平这边,一共抓了二十三人,刚点过人头,一个没差!”
“大兴这边呢?”
坐在方桌的主位上,李斌一手端着饭碗,另一只手还在用筷子给碗里夹菜。
那状态随意的,丝毫不像在问案...
与此同时,大量衙役、人犯汇聚喧闹的崇文门附近。这难得的热闹,也吸引着一拨又一波百姓的围观。
如今的李斌,也算是京师民众的“老朋友”了。
稍显稚嫩的脸庞,就是李斌最具辨识度的体貌特征。便是那从未见过李斌真容的百姓,只一瞧这年纪、面相,也能猜到李斌的身份。
有着“疯癫知县”和“李三千”,这双重印象在。
没人在意李斌一边问案还一边吃饭的事。交头接耳间,“这群人是犯了什么事?”和“你说这回他们会流三千里吗?”,这两个话题被提起的频率最高。
遥想上一次,李斌如此公开问案,审得便是建昌侯家仆。
那这一次,李斌又来了一场公开审判,那这些人犯,来头岂能小了?
“回毛知县、李知县,大兴抓获私充牙行三十人,俱已验明正身,全数带到。”
外界的喧嚣,影响不到店内。
只见一大兴县的衙役,在被李斌点到名后,非常机灵地一边面向毛凤韶,一边答着李斌的话。
主打一个“两边都不得罪”。
“章班头,一会李知县问案,尔等好好配合。李知县的话,便是本官的话,都听明白了吗?”
这衙役的一点小心机,显然瞒不过毛凤韶。在内心对其表现满意之余,正式将大兴县衙役的指挥权暂交李斌。
等走完这些流程后,问案正式开始。
相比于其他案子,眼前这个案子问起来简直不要太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