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夏口孤城(2 / 2)
……
襄阳,州牧府邸。
当刘表接到那封以八百里加急送来、详细陈述夏口水寨尽毁、黄祖率残部退守孤城、危在旦夕的紧急军报时,惊得霍然从坐榻上站起,带倒了身旁的案几,笔墨纸砚滚落一地。
“什……什么?水寨……我江夏水寨……丢了?!”他脸色瞬间惨白如纸,毫无血色,握着军报的手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起来,仿佛那薄薄的绢布有千钧之重。江夏水军,是他耗费无数钱粮、经营十余年,用以抵御江东孙氏最坚固、最依赖的水上长城,如今竟在一战之中近乎全军覆没!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狠狠砸在他的心头。
“主公!夏口危在旦夕,黄祖将军独木难支!必须立刻派遣援军,火速驰援!迟则生变,恐江夏不保!”蒯良再也顾不得礼仪,急步上前,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焦灼。
“援军……援军……文聘不是已经派去了吗……”刘表心乱如麻,脑中一片空白,只能下意识地重复着。
“仅凭文聘将军一部兵力,面对挟大胜之威、士气如虹的孙策周瑜全军,恐如杯水车薪,不足以扭转战局,解夏口之围啊!”蒯越的语气同样凝重无比,他看得更远,“孙策周瑜此番志在必得,兵锋正盛。我军必须再遣大将,增派精锐兵马,携带充足粮草军械,方能稳住江夏战线,将江东之兵阻于夏口城外!”
“主公,万万不可!”蔡瑁立刻出列,声音尖利地反对,“襄阳乃我荆州根本,兵力亦不可过度空虚!北面南阳吕布,狼子野心,一直虎视眈眈;西面汉中张鲁,亦非安分之辈,时常窥伺我境!若将重兵皆调往江夏,万一……万一吕布背信弃义,趁机南下,直扑我襄阳腹地,如之奈何?届时首尾难顾,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
“吕布已收下我荆州重礼,并有书信承诺,愿与我维持盟好,按兵不动!岂会轻易背约?”蒯良立刻转头,语气激烈地反驳蔡瑁。
“吕布之言,反复无常,天下谁人不知?其信誉尚且不如三岁稚子!岂可尽信?!”蔡瑁冷哼一声,话语中充满了对吕布的鄙夷与不信任。
厅堂之内,顿时争论不休,支持立即全力救援与主张谨慎保守、优先保障襄阳安全的两种意见激烈碰撞,各不相让。刘表听着麾下这些重臣你一言我一语的争吵,只觉得头痛欲裂,仿佛有无数根钢针在扎刺他的太阳穴。一边是岌岌可危、随时可能陷落的东部门户江夏,一边是近在咫尺、实力强悍且信誉堪忧的北方潜在威胁吕布,再加上内部蒯、蔡等大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势力权衡与利益纠葛……他第一次如此清晰而痛苦地感觉到,自己身下这把看似风光无限的荆襄之主交椅,是何等的灼热、何等的沉重、何等的难以安坐!
最终,在蒯良、蒯越兄弟的极力坚持和反复陈说利害之下,心力交瘁的刘表勉强做出了决策。他下令,让原本驻扎在江陵的部分水军,立刻沿汉水顺流东下,试图袭扰江东军的侧后运输线,进行牵制;同时,再次派出快马,严令文聘不惜一切代价,加快行军速度,务必要抢在夏口城破之前抵达,至少要……保住黄祖的性命,将这支残兵接应出来。然而,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一切的安排,对于远水解不了近渴、已然被重重围困、危如累卵的夏口城而言,显得如此的迟缓、如此的苍白无力。
……
夏口城下,战云密布,肃杀之气几乎凝固了空气。江东军已然完成了所有攻城前的最后准备,锋利的兵刃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寒光,巨大的攻城器械如同蛰伏的凶兽,沉默地指向城墙。士卒们默默检查着自身的装备,眼神交汇间,传递着对即将到来的厮杀与功勋的渴望。
周瑜与孙策并肩立于中军阵前的高台之上,白衣与金甲在风中映衬。
“伯符,”周瑜望着那座在江东兵锋下显得格外孤寂的城池,声音平静无波,“时机已至。三军蓄力已久,当如满弓之箭。此战,可定江夏之归属。”
孙策重重颔首,脸上再无半分急躁,只有属于霸主的决断与冷厉。他猛地拔出腰间那柄象征着孙氏武运的古锭刀,剑锋在阳光下划出一道耀眼的寒芒,直指夏口城楼,声音如同九天惊雷,轰然炸响,传遍整个江东大营:
“全军听令——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