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孩子们的“成绩单”(2 / 2)
这时,林向洋也红着眼眶走上前来。他与哥哥的道路不同,他带来的“成绩单”也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没有拿出精致的盒子,而是将几份证书和一个水晶材质的、刻着字的小型奖杯,轻轻放在了父亲手边的被子上。
“爸,”林向洋的声音带着商人特有的直率,却也充满了真情,“我知道,我走的这条路,跟大哥、跟您都不一样。我没能像大哥那样直接为国家造卫星火箭,也没能像您那样盖起一座座大厂房。”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也像是在回顾自己跌宕起伏的历程。
“前两年,金融危机,我的公司差点就没了。那时候,我才真正明白了很多事。”他的语气变得沉静而务实,“后来,我咬着牙挺过来了,靠着以前攒下的一点人脉和信誉,也靠着国家搞基建拉动的零星需求,一点点转型,做国内市场,做配套,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小订单,也接着。”
他指了指那些证书和奖杯:“这是去年,市里评的‘诚信企业’,这是‘纳税大户’的奖杯……虽然比不上大哥的国家奖,但……但这是我林向洋,凭着自己的努力,合法经营,没偷税漏税,没坑蒙拐骗,带着手下几十号员工,一起闯过难关,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他的声音提高了些,带着一种经历过市场残酷洗礼后的硬气与自豪。
“爸,我没给您丢脸!”他看着父亲,眼神坚定,“我走的这条市场经济、民营企业的路,也一样让国家发展了(交了税),也一样让跟着我的员工和他们的家庭,能把日子过下去,过好了!这……这也是建设国家的一种方式,对吧?”
他的这番话,与其说是汇报,不如说是一次迟来的、掏心掏肺的自我证明。他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认可他这条不同于传统“国家单位”的道路的价值。
林瀚章的目光,缓缓地从枕边的奖章,移到了被子上的证书和奖杯。那水晶奖杯在光线折射下发出微弱的光彩。他的眼神依旧浑浊,但那份欣慰的光芒似乎又扩大了一些,仿佛在说:路不同,但殊途同归。
最后,林雪和徐航一起走上前。他们没有携带任何具象的奖章或证书,但他们带来的,是面向未来的、无形的“成绩单”。
林雪俯下身,轻声说:“爷爷,我和徐航现在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和医疗诊断方面的应用。我们团队开发的交通预测模型,已经在几个城市试用,帮助缓解拥堵了。徐航他们也在攻关医疗影像的AI分析,希望能帮基层医院更准确地看病。”
徐航补充道:“爷爷,现在科技发展很快,国家也非常重视这些前沿领域。我们一定会努力,争取在下一代技术竞争里,做出我们这代人的贡献。”
他们的汇报,充满了专业术语和未来感,与林卫东代表的国防航天、林向洋代表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形成了鲜明的代际对比。但这恰恰展示了中国发展的层次与传承:从重工业奠基,到市场经济搞活,再到前沿科技引领未来。
林瀚章静静地听着,他的目光依次在长子、次子、孙女和孙女婿的脸上停留。他似乎听懂了,又似乎只是沉浸在孩子们的声音里。那双见证了近一个世纪风云变幻的眼睛,此刻如同两潭深秋的湖水,浑浊却映照着天光,里面流淌出的,是再无遗憾的欣慰,是看到生命和事业得以延续、并在不同领域开花结果的巨大满足。
窗外的阳光渐渐变得柔和,病房里弥漫着一种庄重而温馨的气氛。子女们用各自的方式,呈上了他们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家教的“成绩单”。这成绩单,告慰的不仅是病榻上的老人,更是他们自己所走过的峥嵘岁月,和这个正在飞速变革的伟大时代。
生命的火炬,正在完成它沉默而郑重的交接。而老人似乎还有最后的话,想要留给这些让他倍感骄傲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