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金山银山的印证(1 / 2)
时光荏苒,当陈静在家中推行垃圾分类、林向洋在商场搏击绿色浪潮、林雪徐航在实验室勾勒智慧环保蓝图之时,在那片广袤而沉寂的西北戈壁上,一场由林卫东主导的、投入了巨大决心和资源的环保“攻坚战”,历经近两年的艰苦卓绝,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这场战斗的成果,并非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却以一种更为深刻、更具生命力的方式,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面貌和命运。
曾经被环保督察组郑工严厉指出的问题,如今已逐一得到根治。
走进如今的基地,最直观的变化是“水”。那座经过彻底升级改造的废水处理厂,如同一个高效的“肾脏”,将所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吞入”,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深度处理后,出来的不再是只能勉强达标排放的尾水,而是清澈见底、达到更高回用标准的“再生水”。这些再生水,大部分被用于厂区绿化灌溉、道路洒扫和部分冷却循环系统,大大减轻了对当地极其珍贵的地下水源的汲取压力。曾经监测数据时常“踩线”的在线监测仪,如今传回的曲线平稳而优良,成了基地环保部门负责人吴主任最引以为傲的“成绩单”。
放眼望去,基地的“绿意”也浓了许多。以往,戈壁滩上的厂区,除了必要的建筑和道路,多是裸露的沙石地,风起时尘土飞扬。如今,依托处理后的再生水,基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厂区绿化工程。耐旱的沙枣树、红柳、梭梭草被精心栽种,一片片绿地、一条条林带如同绿色的经络,开始在厂区内外延伸。这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有效固住了沙土,改善了局部小气候。夏日的傍晚,甚至能听到久违的虫鸣鸟叫。
那些曾经触目惊心的历史“伤疤”也在被悉心修复。对那片受污染土壤的治理采用了最稳妥的客土置换和生物修复技术,运走了污染的土壤,覆上了洁净的客土,并播撒了耐性强的先锋植物种子,等待着生命的重新萌发。危险废物暂存库焕然一新,标识清晰,管理规范,所有历史遗留危废都已按照最新标准得到安全处置或资源化利用。
然而,最让林卫东和基地职工们感到惊喜和欣慰的变化,并非仅仅局限于基地的高墙之内。基地环境的显着改善,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其涟漪正一圈圈向外扩散,惠及了周边的区域。
基地所在区域,并非完全的无人区,周边散落着一些小小的村镇。过去,由于基地的特殊性和相对封闭,以及潜在的环保风险感知,很少有外人踏足这里,周边的村镇经济也颇为凋敝。
但近一两年,情况开始悄然改变。
一个周末的傍晚,林卫东和赵庆兰难得有空,驾车离开基地,到附近一个名叫“红柳驿”的小镇散步。这个小镇因古代驿站和生长着大片红柳而得名,但过去一直显得破败而冷清。
然而,这次他们看到的景象却大不相同。小镇的街道干净整洁了许多,路边甚至新开了几家颇具特色的民宿和农家乐。一些挂着外地牌照的私家车停靠在路边,游客们拿着相机,兴致勃勃地拍摄着戈壁落日和顽强生长的红柳林。
“卫东,你看,这里好像热闹了不少。”赵庆兰有些惊讶地看着眼前的情景。
这时,一位四十多岁、面容黝黑却带着爽朗笑容的妇女迎了上来,热情地打招呼:“是林主任和赵老师吧?我是‘戈壁人家’民宿的阿娟!经常看到你们基地的车从这儿过!”
林卫东有些意外,微笑着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