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起点(1 / 2)
夜幕彻底笼罩了北京城,但这座刚刚经历了历史性洗礼的古都,却毫无睡意。街道上依然车流如织,路灯、霓虹、居民楼里透出的万家灯火,以及空气中尚未完全散尽的、类似硝烟与热情混合的独特气味,共同编织成一件名为“庆典之后”的繁华外衣。
林雪和徐航没有选择立刻返回住处,也没有融入那些仍在街头热烈讨论、拍照留念的人群。他们只是并肩,沿着长安街延伸出来的一条相对安静的辅路,漫无目的地走着。亢奋的潮水正在从大脑皮层缓缓退去,留下的是被冲刷得异常清晰和坚实的思考河床。
耳边似乎还回荡着方才家庭视频通话里,亲人们激动的声音,尤其是弟弟林帆那句郑重的“我会好好想想,我该做些什么”。那句话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仍在扩散。
“真安静啊。”林雪忽然开口,声音在清凉的夜空中显得格外清晰。与白天那撼天动地的喧嚣相比,此刻的静谧,更像是一种沉淀。
“嗯,”徐航应道,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夜晚的清凉和历史的余温一同吸入肺腑,“狂欢过后,才是真正的开始。”
这句话,精准地戳中了林雪心中正在翻涌的思绪。她停下脚步,望向远处那些在夜色中勾勒出雄伟轮廓的建筑,它们如同沉默的巨人,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是啊,开始。”林雪重复着这个词,眼神变得深邃,“七十年,是一个多么辉煌的里程碑。展示了我们有什么,我们走到了哪里。但你看,”她转过头,看向徐航,路灯的光晕在她眼中跳跃,“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醒目的路标,上面清晰地写着——这里是新的起点。”
她顿了顿,似乎在寻找更贴切的比喻:“就像我们之前那个智慧城市交通优化项目。我们花了三年时间,解决了核心区主干道的拥堵老问题,数据很漂亮,评价也很高。但项目验收的那天,我并没有觉得是结束,反而觉得压力更大了。因为我知道,接下来我们要面对的是更复杂的支路微循环、是突发交通事件的智能响应、是动态需求与静态规划之间的矛盾……老问题解决了,新挑战立刻就在前方等着。而且,是更难、更本质的挑战。”
徐航认真地听着,缓缓点头。他完全理解妻子的感受。作为科研工作者,他们太熟悉这种“终点即起点”的循环。科学的疆界,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自我超越中向前拓展。
“没错。”徐航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他抬起手,指向眼前这条仿佛通向无尽远方的道路,“七十年庆典,就是这样一个节点。它总结了过去,但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昭示未来。今天展示的一切——强大的国防、先进的科技、团结的人民——都不是终点。它们是基石,是底气,更是通向下一个十年、下一个七十年的——起点。”
“起点”二字,被他赋予了千钧重量。
这个认知,并非只存在于北京街头这对科研伴侣的脑海中。它正以一种无声的方式,在神州大地的不同角落,在不同的心灵中,同步萌发、滋长。
***
西北,国防基地。
林卫东并没有立刻回家。视频通话结束后,他让赵庆兰先回去休息,自己则独自回到了那间陈设简单、却堆满了资料的办公室。
窗外,是西北戈壁滩特有的、广袤而深沉的夜空,繁星低垂,仿佛触手可及。与北京绚烂的烟花相比,这里的夜空更显肃穆和永恒。
他打开台灯,柔和的光线驱散了办公室一角的黑暗。白天阅兵式上,那钢铁洪流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依旧在他胸中澎湃。尤其是当他看到那型凝聚了他和团队无数心血的导弹时,那种“值得”的满足感,几乎达到了顶峰。
但,也仅止于此。
他没有让自己长时间沉溺在这种情绪中。作为一名基地的负责人,一名老兵,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展示的装备,代表的是“已形成战斗力”的存量。而真正的较量,永远在于未来的、尚未公开的“增量”。
他拿起钢笔,在一张空白的A4纸上,缓缓写下了几个字:“下一代突防技术预研”、“新型材料极端环境测试评估”、“智能化指挥系统融合”。
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在这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这不仅仅是几个关键词,这是一个新的、更具挑战性的五年科研方向的初步构想。白天的荣耀,如同火箭发射时助推器的巨大推力,将他们推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现在,助推器分离,新的征程,需要依靠自身的动力,飞向更遥远、更未知的深空。
他的目光投向窗外无垠的黑暗,眼神锐利而坚定。起点,他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
南方,某高端酒店套房。
林向洋送走了最后一批前来交流观礼感受的商业伙伴,偌大的套房里只剩下他和陈静。他解开领带,走到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这座以速度和效率着称的南方大都市。霓虹闪烁,车流如织,即便是在夜晚,也散发着蓬勃的经济活力。
“今天真是……太提气了!”林向洋依然有些兴奋,他转过身对陈静说,“静静,你看到那些装备了吗?看到那些科技方阵了吗?这背后,是多大的产业链,多高的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