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科技战“疫”的号角(1 / 1)
就在周文瑾老人用一部电话搭建起她的“远程诊室”,以经验和温情抚慰着方圆百里内惶惑心灵的同一时空维度下,一场依托于算力、算法与精密仪器的,静默却激烈的科技战“疫”,正在北京中关村一栋不起眼的科研大楼里全面打响。
大年初二,年味被消毒水气味彻底取代,街道空旷得令人心悸。林雪和徐航却驱车穿过这座仿佛被冻结了的城市,回到了他们熟悉的实验室。没有团圆饭的余温,没有拜年的寒暄,只有手机里不断弹出的疫情通报和上级部门紧急下达的科研攻关任务书。
实验楼里灯火通明,与窗外死寂的城市形成鲜明对比。走廊里回荡着匆忙的脚步声和压低了的讨论声,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消毒酒精混合的奇特气味。这里的时间流速似乎与外界的缓慢凝滞截然不同,它以一种惊人的倍速向前狂奔。
“情况比我们想象的更严峻。”林雪站在自己团队的项目室前,面前是十几张年轻却写满疲惫与专注的脸庞。她身后的大型电子屏幕上,正显示着全国疫情地图,那些刺目的红色区域如同不断蔓延的火焰,灼烧着每个人的神经。“传统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在如此大规模的爆发和极高的人口流动性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必须跑在病毒前面!”
她临危受命的任务,是构建一个高精度的疫情传播预测模型。这并非简单的数据可视化,而是要融合多源异构数据——包括匿名的手机信令数据反映的人口迁徙轨迹、交通枢纽流量、社交媒体上的求助与讨论热点、乃至气象环境数据——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和深度学习算法,动态模拟病毒的传播路径,预测未来几天、几周内不同区域可能出现的疫情暴发风险和医疗资源挤兑压力。
“我们的模型,早一天精准,就可能为一座城市争取到宝贵的准备时间,可能让决策者更合理地调配医疗物资,可能挽救无数生命!”林雪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扫清了团队成员们连日加班带来的倦怠,“这是我们的战场,代码就是我们的武器,算力就是我们的弹药!”
项目室内瞬间化身为一个高度紧张的指挥中心。键盘敲击声如同密集的雨点,屏幕上流动着常人无法理解的代码瀑布和数据洪流。团队成员们分工协作,有人负责数据清洗和预处理,从海量、嘈杂的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有人负责算法优化,试图让模型更快、更准;有人负责与疾控部门对接,获取最新的、尚未公开的局部疫情数据,用以校准模型。
挑战无处不在。数据的隐私性与可用性需要精密平衡;模型的假设条件在快速变化的疫情面前需要不断调整;算力资源在多个紧急项目同时上马的情况下显得捉襟见肘。林雪几乎住在了实验室,眼睛熬得通红,大脑却像一台超频运行的处理器,不断思考着模型的每一个细节,应对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她偶尔会想起国庆观礼时的豪情万丈,那时的“新起点”竟以这样一种残酷的方式到来,而“科技报国”四字,此刻显得如此具体而沉重。
与此同时,在楼下的另一个实验室里,徐航面临的则是另一种形态的战斗。
他的团队负责加紧改进一款处于原型阶段的新型医用智能呼吸机。疫情爆发初期,湖北尤其是武汉地区呼吸机极度短缺的新闻屡见报端,每一台呼吸机都意味着一个生命存续的希望。他们手中的原型机,原本是针对慢性呼吸疾病患者设计的家用型,体积小巧,具备初步的智能监测功能。但现在,它必须被快速改造,以满足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对于可靠性、精确度和长时间高负荷运行的苛刻要求。
实验室更像一个临时的精密仪器装配车间。工作台上散落着电路板、传感器、气动元件和3d打印的零部件原型。徐航和工程师们围着那台略显粗糙的原型机,眉头紧锁。
“压力控制的精度必须再提升一个数量级,”徐航指着屏幕上的波形图,“IcU的病人情况瞬息万变,呼吸机送气的压力和流量必须极其精准和平稳,任何微小的波动都可能对脆弱的肺功能造成二次伤害。”
“现有的报警系统太简单,”一位年轻的女工程师补充道,“需要增加多参数融合智能预警,比如潮气量、气道压力、氧浓度的异常联动分析,一旦出现风险苗头,必须立刻、明确地提醒医护人员。”
“还有远程监护功能,”徐航沉吟道,“如果能将呼吸机数据实时传输到中央监护站,就能减轻一线医护人员反复进入隔离病区查看设备的暴露风险。这需要稳定、低延迟的数据传输方案。”
他们没有时间按部就班地进行迭代测试。设计方案、采购关键元器件、修改代码、组装测试……所有环节都在并行推进。徐航亲自上阵,与硬件工程师一起调试电路,与软件工程师一起优化控制算法。夜晚,实验室里常常只剩下机器低沉的运行声和他们为了一个技术细节而激烈讨论的声音。
这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他们深知,自己每提前一天交付可靠的样机,生产线就能早一天开动,前方就能多一批救命的武器。徐航偶尔会直起酸痛的腰背,看向窗外依旧寂静的城市,脑海中闪过岳母周文瑾在电话里叮嘱张护士“保护好自己”的画面。他希望,他们正在打造的这台机器,不仅能救治病人,也能成为保护那些像张护士一样的一线勇士的盾牌。
两处实验室,两种不同的技术路径,却为了同一个目标而竭尽全力。林雪团队构建的“数字大脑”,试图从宏观上洞察疫情走向,防患于未然;徐航团队打磨的“智能铁肺”,则是在微观上守护每一个具体的生命,决战于床边。
他们偶尔会在深夜的茶水间相遇,端着浓得像中药的咖啡,交换一个疲惫却坚定的眼神。无需多言,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眼中那团不肯熄灭的火。林雪会简单说一下模型遇到的瓶颈,徐航则会提及呼吸机某个传感器采购遇到的困难。他们是伴侣,更是战友,在这条看不见硝烟却同样生死攸关的科技战线上并肩作战。
时间在键盘敲击声、仪器调试声和不断消耗的咖啡与泡面中飞速流逝。林雪团队的初步模型已经开始产出预测报告,虽然还存在不确定性,但已陆续提交给相关决策部门参考;徐航团队的呼吸机原型机也完成了数次重要的迭代,性能稳步提升,正在联系合作的医疗器械厂商准备小批量试产。
然而,他们都清楚,这仅仅是开始。病毒的狡猾超出预期,前线的物资告急信息依然不时传来。科技的力量固然重要,但它需要与更多的力量汇聚——比如高效的全球供应链,比如强大的基层动员能力,比如无数普通人的坚守与奉献。
林雪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点开手机里沉寂许久的“林家大树”微信群。她看到叔叔林向洋在群里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提到他正在动用所有海外关系,想办法采购医疗物资。她知道,另一条战线上的“战斗”,也已经开始了。她关掉手机,深吸一口气,重新将目光投向屏幕上那些不断跳动的、关乎无数人命运的数据曲线。她的战斗,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