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暖流汇聚(2 / 2)
虽然只是初步的成功,距离完美预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林雪将这份带着感谢的反馈邮件截图,同样发到了家庭群里。她知道,她的战场在数据和代码之中,她的暖流,是试图用理性的光芒,驱散疫情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迷雾,为决策者提供多一份的冷静和依据。
在江城的家中,周文瑾老人依旧守在她的“远程诊室”里。但今天,她没有过多地接听咨询电话,而是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电视机前。屏幕上,正在直播一场壮阔的、史诗般的画面——全国各省市、解放军的医疗队,浩浩荡荡,集结出发,奔赴湖北,驰援武汉!
“辽Ng来了!”“上海来了!”“广东来了!”“解放军来了!”
一架架包机,一列列高铁,一辆辆大巴,载着最优秀的医护人员,带着最急需的医疗设备,如同一条条钢铁巨龙,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着同一个方向——湖北,武汉——义无反顾地前进!
那些年轻的、坚毅的、甚至有些稚嫩的面孔,在镜头前挥别亲人,背上行囊,踏上未知的征途。他们宣誓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来,或许有些颤抖,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心。
与此同时,新闻里还播放着各行各业支援湖北的画面:山东的蔬菜车队,新疆的牛奶,内蒙古的牛羊肉,还有无数企业捐赠的负压救护车、呼吸机、检测试剂……
看着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磅礴景象,看着那些与自己孙子孙女年纪相仿的孩子们逆向而行的身影,周文瑾老人的泪水,再也无法抑制,顺着脸颊深深的皱纹无声地滑落。这不是悲伤的泪,这是感动的泪,是自豪的泪,是看到一个民族在灾难面前爆发出惊人凝聚力和大爱担当时,无法自抑的情感洪流。她抬起微微颤抖的手,抹去眼泪,嘴角却努力地向上扬起,喃喃道:“好孩子……都是好孩子……咱们国家,有希望……”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林家大树”的微信群,再次发起了视频通话的邀请。
屏幕依次亮起,出现了林卫东和赵庆兰在西北基地宿舍略显朴素的背景,林向洋和陈静在南方指挥部布满地图和白板的房间,林雪和徐航在北京实验室外透着疲惫却兴奋的脸,林帆在自己小公寓里还穿着那件未来得及脱下的红马甲,以及江城家中,周文瑾老人那双虽然湿润却格外明亮的眼睛。
没有过多的寒暄,大家不约而同地开始分享这一天各自感受到的“暖流”。
林帆举起了那两只红苹果,讲述了王爷爷的故事。
林向洋再次点开那张武汉医护人员发来的合影。
林雪展示了那份带着感谢的邮件截图。
赵庆兰则分享了基地家属互助队如何帮助一位生病的独居老专家联系医院、购买药品的暖心小事。
林卫东虽然话不多,但也提到基地的年轻人们自发组织线上技术交流会,互相打气,确保项目进度,这也是一种在特殊时期的温暖坚守。
周文瑾老人听着儿孙们的讲述,看着屏幕上那一张张虽然疲惫却充满力量的脸庞,她欣慰地笑了,缓缓说道:“我今天看电视,看到全国都去帮武汉,看到那些孩子们……我这心里,又酸又暖。咱们家,你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地方,出了一份力。这很好,很好。”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个分画面,语气变得更加深沉:“这病毒是厉害,天是冷。但我看啊,这人心,更热。咱们中国,就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你们,像电视里那些孩子,像给小帆苹果的老王头这样的人,这坎儿,就一定能迈过去!”
这一次的视频通话,没有国庆盛典后的激动豪情,却充满了在艰难时刻相互支撑、彼此鼓励的深沉温暖。他们分散在各地,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但他们的心,却因为这份共同的经历、共同的付出和共同感受到的来自无数陌生人的暖流,而前所未有地紧紧连接在一起。
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如萤火,但当成千上万的萤火汇聚,便能照亮漆黑的夜空;当无数股暖流跨越地域、跨越行业、跨越年龄奔涌向前,便能融化最坚硬的寒冰,汇聚成足以战胜一切困难的磅礴力量。
寒冬虽酷,但人心,正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