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江奔流 > 第250章 生命的课堂

第250章 生命的课堂(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林雪欣慰地亲了亲女儿的额头:“是啊,太奶奶是个非常非常好的人。她虽然去了很远的地方,但她的故事,她的善良,还有她对我们的爱,会一直一直留在我们心里,就像……就像一颗永远亮着的小星星。”

她拿起那枚听诊器,对小诺说:“这个,是太奶奶留给我们的纪念。以后小诺看到它,就能想起太奶奶是个多么棒的医生,多么好的太奶奶。”

小诺似懂非懂,却郑重地点了点头,小手紧紧握了握那枚听诊器,仿佛握住了一份来自遥远时空的、温暖的连接。

这看似平常的午后,这间充满回忆的老屋,成了对小诺最生动、也最深刻的“生命课堂”。没有说教,没有恐惧,只有温暖的讲述和亲情的传递。生命的逝去被诠释为一种转化为记忆和精神的永恒存在,奉献与爱成为可以被感知和传承的具体品质。跨越四代的情感与精神,就在这轻柔的对话和触摸中,完成了第一次无声的对接与启蒙。

***

与此同时,在云岭村经历了短暂告别、匆匆赶回江城参加奶奶葬礼,又即将再次返回村里的林帆,内心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洗礼与重构。

葬礼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奶奶那份沉甸甸的遗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他之前对于“奉献”与“价值”的理解,是多么的片面和浮躁。

在返乡之初,他怀揣着“用知识改变乡村”的宏愿,某种程度上,带着一种“拯救者”的心态。他渴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快速做出成绩,证明自己,也回报社会。第一次“触网”的失败,是对他这种急功近利心态的第一次棒喝;而在阿峰鸡场、在田间地头的“田野课堂”,让他学会了沉下心、尊重规律。

而奶奶的离去,和那份将毕生积蓄捐给贫困女童学医的遗嘱,则将他对于“奉献”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更宏大、也更本质的层面。

他看到,奶奶的一生,并非总是身处聚光灯下。她更多的时候,是战地医院里忙碌的白色身影,是基层诊室里耐心问诊的普通医生,是灯下为儿女缝补衣物的母亲。她的奉献,不是一瞬间的爆发,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持久坚守;不是追求显赫的功名,而是融入日常的专业、善良与责任。这种奉献,看似平凡,甚至有些“无声”,但其积累起来的力量,却足以改变无数个体的命运,并如涓涓细流,最终汇入国家发展与民族进步的大江大河。

相比之下,自己在云岭村遇到的些许挫折,工作中那些琐碎的、看不到立竿见影效果的付出,又算得了什么呢?

站在奶奶曾经生活过的老屋里,感受着这里残留的、属于奶奶的气息,林帆的心中豁然开朗。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乡村振兴”这项伟大事业,其核心不仅仅是产业的兴旺、经济的增长,更在于人的改变,在于那种如同奶奶一样,在平凡岗位上持久坚守、默默奉献的精神的培育与传承。它不需要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口号,更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耕耘,是像阿雅那样扎根基层的务实,是像阿峰那样钻研技术的执着,也是像自己这样,甘于在看似不起眼的角落里,一点一滴地去解决问题,去连接资源,去传递希望。

这场告别,对于林帆而言,同样是一堂深刻的“生命课堂”。它洗去了他心中最后一丝急于求成的焦躁,让他真正领悟了“奉献”的多元形态与深沉内涵。他更加明确了自己在云岭村的位置和意义——他不是短暂的过客,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者,而是一个需要像奶奶那样,沉下心来,用专业、用耐心、用持久的爱,去参与、去陪伴、去建设的同行者。

他收拾好行装,准备再次返回云岭村。这一次,他的脚步更加沉稳,目光更加坚定。他知道,他要走的,是一条需要持久坚守的路,而奶奶用一生书写的“奉献”二字,将是他前行路上最温暖的灯塔。

死亡,并非一切的终结。对于生者而言,它也可以成为一堂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责任与传承的最珍贵的课程。在这堂课上,小诺懵懂地接过了家族精神的火种,林帆则完成了个人成长中的重要蜕变。周文瑾老人的生命,以一种新的方式,在她的后代身上,得到了延续和升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