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种子破土:从想法到计划(1 / 2)
重返云岭村的林帆,内心仿佛被注入了一种全新的、更加沉静而坚韧的力量。奶奶的离去与那份无声的遗产,像一次深刻的精神淬火,让他彻底褪去了最后一丝年轻人的浮躁与虚荣。他不再是那个怀揣救世主心态、渴望快速证明自己的选调生,而更像一个决心将根须深深扎入这片土地、与之共同呼吸、共同成长的耕耘者。
云岭村的生活,在直播带货的成功后,确实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阿木奶奶的“刺绣兴趣小组”规模扩大了,妇女们不仅复原老花样,也开始尝试制作一些由设计师提供图样、更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小件,虽然订单还不稳定,但总算有了持续的微薄收入。阿峰的生态养鸡场成了村里的“明星项目”,他雇佣的贫困户家庭生活得到了切实改善,甚至吸引了周边村落年轻人的咨询。村里的高山云雾茶,在绿色食品认证通过后,借助直播和口碑,也渐渐打开了销路,价格比以往翻了好几番。
变化是实实在在的,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多了,对林帆和阿雅的信任也与日俱增。然而,林帆和阿雅,这两位云岭村变革的“发动机”,却在成功的喜悦之余,几乎同时陷入了一种新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问题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浮现。
邻村一个养蜂大户慕名找到阿雅,希望也能通过直播卖他的土蜂蜜,但他们完全不懂如何操作,连基本的手机拍摄都不会。
乡里另一个合作社种了几百亩品质不错的柑橘,却因为缺乏科学的种植管理和精准的市场信息,时而滞销,时而卖不上价。
甚至在本村,阿峰的鸡蛋包装问题虽然解决了,但物流成本依然居高不下,挤压了利润空间;茶叶的产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刺绣产品的设计和销售渠道,也过度依赖林帆个人的校友资源,不具备可持续性。
“阿雅,你不觉得吗?”一天傍晚,在村委会办公室,林帆看着电脑屏幕上汇总的各类问题和需求,眉头微蹙,“我们现在做的,就像是在一片干涸的土地上,这里挖一个小水坑,那里打一口浅井。能解一时之渴,但没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片土地的生态。我们太被动了,总是等问题出现,或者等别人找上门来,我们再想办法去‘救火’。”
阿雅正在核对下一场直播的货品清单,闻言抬起头,深有同感地叹了口气:“是啊,感觉我们俩就是消防员,哪里冒烟往哪跑。精力分散,效果也有限。而且,很多问题是共性的,比如技术、信息、销路、品牌……每个村、每个农户都在单打独斗,重复交学费。”
夜色渐深,村委会其他人都已回去休息,只剩下他们两人。办公室里只亮着一盏台灯,光线勾勒出他们年轻而专注的侧脸。窗外,是云岭村寂静的群山和璀璨的星空。
这次深夜长谈,成为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我们必须换个思路。”林帆的声音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他的眼中跳动着一种混合了疲惫与兴奋的光芒,“我们不能只做‘点’上的帮扶,我们要尝试构建一个‘面’上的支撑体系。你看,现在国家大力推行‘数字乡村’战略,这不仅仅是通网络、建平台,更深层的,是要用数字技术去重塑乡村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和治理体系。”
他越说越激动,站起身,在白板上一边写画一边阐述:
“我们云岭村的实践,证明了数字技术,尤其是电商和直播,对于打通农产品上行渠道是有效的。但这个过程太原始、太依赖个人能力了。绝大多数中小农户和乡村合作社,他们缺的不仅仅是销售渠道,他们缺的是从生产端到销售端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什么是‘一站式’?”林帆在白板上写下了几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