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江奔流 > 第259章 清单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第259章 清单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封锁了。”杨总师直接打断了他,语气没有任何转圜余地,“对方彻底封锁了最新版本的工具链和算法库访问权限。不仅仅是无法更新,现有的授权,也可能因为对方远程植入的‘后门’或时间锁而随时失效。我们过去基于这些工具所做的所有设计、所有积累的数据、所有构建的模型……都可能面临‘归零’的风险。”

“归零……”有人无意识地重复着这个词,声音里充满了绝望。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心血,可能因为一纸清单而化为乌有,这种打击,对于视科研为生命的他们来说,比任何物质上的损失都更加沉重。

林雪感到一阵冰冷的寒意从脊椎窜上头顶。她团队的项目,同样重度依赖那套被封锁的EdA工具和算法库。那些复杂的电磁仿真、热力学分析、应力模拟……都需要调用工具链深处的核心求解器。失去了这些,她的“新一代超精密传感器设计平台”,就像被抽掉了骨架,只剩下一堆无法运行、无法验证的代码空壳。

她下意识地看向徐航。徐航眉头紧锁,嘴唇抿成一条坚硬的直线,但他投向林雪的目光,却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在说:“我在,我们一起面对。”徐航所在的团队专注于底层架构和基础算法,虽然也面临类似困境,但或许……他们的根基,相对稍好那么一点点?林雪不敢确定。

“所以,同志们!”杨总师提高了音量,将所有人从各自的震惊和忧虑中唤醒,“从现在起,从这一刻起,我们不能再有任何幻想,不能再有任何侥幸心理!我们被逼到了墙角,没有退路!”

他指着屏幕上那条长长的“卡脖子清单”,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但声音却异常坚定:

“这清单,是我们的耻辱榜!但更是我们的军令状!我们的冲锋号!”

“对方想用封锁让我们跪下,让我们屈服。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封锁,我们越要挺直脊梁!越是卡脖子,我们越要自力更生!”

“从今天开始,我们所,乃至我们整个国家的科技战线,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转向’!我们要放弃‘用户’思维,树立‘创造者’信念!我们要停止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房子,必须——从头开始,搭建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坚实可靠的地基!”

“从头开始……”林雪喃喃自语。这四个字听起来简单,却意味着难以想象的艰难。那意味着要从最基础的数学物理模型开始推导,要一行行代码地去编写替代那些被封锁的算法库,要重新定义数据格式和接口标准,要构建全新的、自主可控的工具链生态……这其中的工作量、技术挑战和所需的时间,都是以年,甚至十年来计算的。这简直就像是要在一片荒芜的原野上,重新发明一次计算机。

会议室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每个人都清楚“从头开始”意味着什么。那将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无数次失败的煎熬,是面对空白代码编辑器时的茫然无措,是可能投入巨大却收获寥寥的风险。习惯了在成熟平台上进行高效研发的他们,要骤然切换到这种“拓荒”模式,其间的阵痛,可想而知。

年轻的研究员,比如林雪团队里那个激情四射但也容易急躁的“小王”,能承受得住这种近乎推倒重来的压力吗?那些经验丰富,但思维模式可能已经固化的老专家,又能否迅速适应这种颠覆性的转变?

杨总师看着众人脸上变幻的神色,知道这番话说出来,带来的压力有多大。但他必须说,必须把最残酷的现实摆在桌面上。

“我知道这很难。”他的语气缓和了一些,但依旧不容置疑,“非常难。我们需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可能还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成效。我们会走弯路,会碰得头破血流,会被人质疑,甚至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但是!”他话锋一转,目光再次变得锐利,“这是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我们无法回避、必须承担的责任!我们的前辈,在更艰苦的条件下,用算盘打出了‘两弹一星’;今天,我们拥有比他们好得多的条件和基础,难道还能被这几张清单吓倒吗?”

“任务已经下达。”杨总师拿起那份绝密文件,“国家层面已经启动针对‘卡脖子’技术的专项攻关计划,集中力量,誓要突破封锁。我们所承担的这几个项目,包括林雪负责的超精密传感器设计平台,是清单上的重中之重。资源会向你们倾斜,要求也会向你们提出来——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拿出完全自主可控的替代方案,至少是可行的原型和清晰的路线图!”

他看向林雪,目光中充满了信任,也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林雪,你的团队是先锋。传感器是万物互联、智能感知的基础,你们的设计平台,更是传感器创新的源头。你们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其他人更大,因为你们对国外工具链的依赖最深。但我要求你们,必须第一个站出来,趟出一条路来!哪怕是用最笨的办法,也要把地基的第一块砖,给我牢牢地砌下去!”

林雪感到肩膀上瞬间压上了一座山。她张了张嘴,喉咙有些发干,但最终还是坚定地迎上杨总师的目光,清晰而有力地回答:“是,杨总!我们明白责任重大,保证完成任务!”

她没有说“尽力”,而是说“保证”。在这种关头,没有任何退缩的余地。

“好!”杨总师点了点头,又看向其他人,“其他团队也一样,根据清单上的对应项目,立刻着手制定自主攻关方案。散会后,各负责人留下,我们具体分配任务和资源。”

会议结束了。没有人立刻起身,大家都还沉浸在巨大的冲击和随之而来的沉重使命感之中。屏幕上那条“卡脖子清单”依然刺眼地亮着,像一道深深的伤疤,刻在每个人的心上。

林雪缓缓站起身,感觉脚步有些虚浮。徐航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了一下她的手,低声道:“稳住,第一步是最难的。”

林雪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她拿出手机,习惯性地想查看一下邮件,处理一些日常事务。然而,屏幕解锁后,一条自动推送的科技新闻摘要,吸引了她的目光:

“**突发:多家国际学术出版社宣布,暂停与部分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中国研究机构的论文合作审理及期刊订阅服务……**”

她的心再次往下一沉。封锁,不仅仅在技术层面,已经开始向学术交流领域蔓延了。那个由海外同行“prof.Sith”所代表的、虽然存在“玻璃墙”但始终未曾完全关闭的国际学术交流窗口,似乎也在缓缓合拢。

她收起手机,看向窗外。园区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一切看起来依旧平静。但她知道,从今天起,这片看似平静的土地之下,即将掀起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残酷的科技攻坚战。而她,和她的团队,已经被推到了这场战争的最前沿。

她想起了弟弟林帆,想起了他那封充满希望的邮件末尾,那如同警钟般的提示——“前路并非只有阳光与鲜花……”。现在看来,这警钟,不仅为他的“新赛道”而鸣,也同样为她的,为整个国家科技前行的道路而鸣。

“清单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落下。”林雪在心里默念,眼神逐渐从最初的震惊和沉重,转变为一种属于科学家和战士的冷静与坚毅,“现在,该是我们磨砺自己的剑,搭建自己的盾的时候了。”

她转身,对徐航,也是对即将面对狂风暴雨的自己和团队,轻声说道:

“走吧,回实验室。我们的战争,开始了。”

而她知道,回到实验室,面对那些即将失去“灵魂”(核心算法库)的软件界面,面对团队成员们茫然、焦虑甚至可能崩溃的情绪,真正的考验——那场从“用户”到“创造者”的阵痛,才刚刚拉开序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