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鸿沟之上架桥(1 / 2)
战略转向后的日子,像一条改变了航向的河流,表面流速似乎平缓了许多,但水下深处,滋养的力量却在悄然生长,并将那些曾经被激流边缘的沙石,也缓缓卷入主航道,赋予它们新的位置与光泽。
九叔公虽然依旧对“钱在手机里”的安全性保留着他固执的怀疑,但他不再抗拒学习。他会拿着那本图画版的“数字使用小贴士”,戴着老花镜,在志愿者来时,凑上前去询问一些细节。他甚至在小蕾的鼓励下,尝试着用App的老年模式查询了几次天气——这个功能不涉及敏感的金钱,让他感觉安全且实用。当他浑浊的老花眼看清屏幕上那个清晰的“晴”字图标,并得到小蕾“明天晒被子正好”的确认时,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属于学习者的满足。他依然会在榕树下大声抨击“搞那么复杂作甚”,但语气里,少了许多被时代抛弃的愤懑,多了几分“我虽然慢,但也在学”的底气。
春娥婶的“社区数字辅导员”工作干得越发有声有色。她不仅教老伙伴们用微信,还组织起了小范围的“手机互帮互助小组”,谁家孩子发来了新照片不会放大看,谁想学用手机听戏,都会来找她。她用最朴素的、邻里拉家常的方式,消解着科技带来的隔阂感。她成了连接数字世界与老年生活的一座小小的、却充满温度的步行桥。
牛博士团队在经过初期的阵痛后,也逐渐找到了“适老开发”的门道。那个界面“简陋”的老年模式App测试版开始在极小范围内试用,虽然方言语音识别还经常闹出“浇水”听成“交税”的笑话,但那种只需点击一两个巨大图标就能完成核心操作的设计,确实得到了试用老人们“这个清楚,不晕”的评价。这种反馈,让习惯了追求高性能指标的牛博士,第一次感受到了另一种形态的成就感——不是让机器跑得更快,而是让人用得更舒服。
小敏负责的线下图文指南和广播宣传已经覆盖了全村,甚至邻村也有人来讨要。那些色彩鲜艳、步骤清晰的图画,贴在墙上,成了村里一道新的风景线。她策划的直播也开始尝试转型,减少了“价格锚点”之类的术语,多了“咱这蜜甜不甜,德顺叔你尝一口给大家看看”这样的实在话,虽然看起来没那么“高级”,但订单却更加稳定,尤其是本地和邻近县市的订单明显增多。
又是一个黄昏,忙碌了一天的林帆和阿雅,信步走到修缮一新的村文化广场。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给广场上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柔光。
眼前的景象,如同一幅生动而意蕴深长的数字时代乡村微缩画卷:
广场靠近电子屏的一角,志愿者小蕾和她的几个同学,正被几位老人围着。老人们手里拿着智能手机,手指笨拙却又努力地在屏幕上滑动、点击,小蕾们则半蹲着或坐在小马扎上,仰着头,耐心地指点、讲解。不时有老人因为成功操作而发出小小的、惊喜的欢呼。
广场的另一边,几个半大的孩子,则窝在石凳上,脑袋凑在一起,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舞如风,激烈地玩着对战游戏,口中喊着孩子们才懂的战术术语,那份熟练与投入,与他们的祖辈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在广场中央,那几棵老槐树下的石桌石凳旁,九叔公和几位老伙计,依旧雷打不动地进行着他们的每日棋局。楚河汉界,马走日象走田,伴随着响亮的落子声和时而的争执笑骂,仿佛外界的一切飞速变化,都与这片小小的战场无关。只是偶尔,棋局间隙,九叔公会掏出手机,看一眼App上显示的明日天气,然后嘟囔一句:“嗯,明天还晴天,正好把豆子晒了。”然后又迅速将手机塞回兜里,仿佛那只是一个偶尔派上用场的新式工具,并未打扰他核心的生活节奏。
一边是艰难却坚定的融入,一边是与生俱来的娴熟,中间是固守却也不再完全排斥的传统。三代人,三种与数字技术相处的方式,在这片小小的广场上和谐共存,构成了一种微妙而真实的平衡。
林帆和阿雅静静地站在广场边缘,看着这幅画卷,心中感慨万千。他们想起了初来云岭时的雄心万丈,想要用最快的速度、最炫的技术“颠覆”这里;想起了遭遇挫折时的迷茫,以及九叔公那记重锤般的质问;也想起了战略转向后的艰难摸索,和如今这点点滴滴却无比真实的改变。
“阿雅,你看,”林帆轻声开口,目光依旧停留在广场上的人们,“我们以前,总像个短跑运动员,眼睛只盯着前方,想着用技术跑得多快,飞得多高,恨不得一夜之间就让这里改天换地。”
阿雅点了点头,接口道:“是啊,我们盯着用户增长、盯着销售额、盯着各种效率指标,却差点忘了看路上的人,忘了有人会摔跤,有人会跟不上,有人甚至会害怕奔跑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