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 > 第484章 配比的精准

第484章 配比的精准(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新械坊的靶场边缘搭起了一座临时棚屋,棚屋的梁柱是用碗口粗的松木搭建的,松木表皮还带着新鲜的树纹,被工匠们用刨子打磨得光滑圆润。屋顶铺着三层厚实的油布,油布边缘用铜钉钉在木椽上,即使遇上瓢泼大雨也能安然无恙。棚屋四角立着半人高的石墩,将木柱牢牢固定,防止被狂风掀翻——毕竟这棚屋里存放的,是能决定云州战局的火药配方。

棚屋里的木桌是用整块紫檀木打造的,桌面被擦拭得油光锃亮,能映出人影。桌面上铺着一层洁白的桑皮纸,纸张细腻光滑,纤维细密,是特意从江南宣州运来的上等品,每张纸都值三文钱。纸上用狼毫毛笔工整地写着新火药的配方,字迹遒劲有力,笔锋锐利如刀,每一个数字都清晰可辨。其中硝石七两、纯硫磺一两、木炭二两这几个关键数字,还用朱砂圈了起来,朱砂色泽鲜红,像一颗颗凝固的血珠,在白纸上格外醒目。

李杰站在桌前,手里拿着一把青铜秤。这杆秤是他让人用西域进贡的精铜打造的,秤杆长一尺二寸,上面刻着细密的刻度,最小的单位是一钱,每个刻度之间还刻着更细微的分划线,能精确到半钱。秤砣则是用纯铜打造,小巧玲珑如核桃大小,上面刻着精致的云纹,秤盘边缘打磨得如同镜面,能清晰地映出称量物的影子。他的眼神专注而严肃,眉头微蹙,仿佛在进行一项神圣的仪式,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都看好了,”李杰的声音沉稳有力,透过棚屋的窗户传到外面,带着一丝金属般的质感,“这配比是我用了四十九天,做了三百多次试验才得出来的,多一钱少一钱,效果天差地别。”他拿起一根细竹签,指着纸上的“硝石七两”,“硝石是火药的氧化剂,占比最高,它就像火药的心脏,决定了爆炸的剧烈程度。少了它,火药就烧不起来;多了它,又会太敏感,容易自爆。”

周围站着二十多个工匠,他们围成一个半圆,大气都不敢喘。王铁匠手里拿着一个牛皮封面的小本子,本子边缘已经被磨得发白,他右手握着一支炭笔,笔尖悬在纸面上,随时准备记录。他的手微微颤抖,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这可是能让大唐军队横扫草原的秘方,比他家祖传的打铁手艺珍贵百倍。

狗剩则踮着脚尖,努力想看得更清楚些,他个头矮,便踩着块青砖,脖子伸得像只白鹅。少年脸上满是好奇和期待,眼睛瞪得溜圆,黑眸里映着桑皮纸上的字迹,连睫毛上沾着的炭灰都忘了擦。他身旁的老李头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他,低声道:“站稳些,摔了可就看不着了。”

李杰拿起一个小铜勺,铜勺内壁被打磨得光滑如镜,勺柄上刻着“新械坊”三个字。他小心翼翼地将硝石粉末舀进秤盘里,硝石粉末洁白如雪,在阳光下泛着晶莹的光泽。他手腕轻轻抖动,铜勺里的粉末一点点落在秤盘上,眼睛紧紧盯着秤杆,瞳孔微微收缩。当秤杆即将达到七两刻度时,他停下动作,用指尖捏起一粒硝石,轻轻放在秤盘上——秤杆精准地指向七两刻度,分毫不差。

“七两整,不多不少。”他满意地点点头,将称好的硝石倒入一个干净的陶盆里。陶盆是用高岭土烧制的,胎质细密,内壁挂着一层透明的釉彩,能防止粉末粘连。硝石落入陶盆,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春雨落在松针上。

接下来是纯硫磺。李杰从锦盒里拿出一块雪白色的硫磺晶体,晶体棱角分明,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像一块上好的水晶。他用一把小巧的银刀轻轻刮下粉末,银刀锋利无比,刀刃薄如蝉翼,刮下的硫磺粉细如烟尘。他同样仔细地称量着,当秤杆指向一两刻度时,他屏住呼吸,用银刀轻轻敲了敲秤盘边缘,让最后一点粉末落下。“硫磺的纯度一定要高,”他特意强调道,“咱们这次用的是九成纯度的硫磺,比之前的效果要好得多。它就像火药的筋骨,能让火药颗粒更稳定,不容易受潮。”

最后是木炭。木炭已经被研磨成了极细的粉末,像黑色的面粉,放在阳光下能看到细微的反光。李杰同样精准地称出二两,倒入陶盆。“木炭的质量也很关键,”他一边说,一边用一根象牙棒将三种粉末搅拌均匀,象牙棒温润如玉,是他用制作贞观犁剩下的边角料打磨的,“必须是终南山的硬木炭,烧透七天七夜,再用石碾磨三遍,这样燃烧效率才高。它是火药的燃料,提供爆炸所需的能量。”

粉末在陶盆里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灰黑色的混合物,看起来平平无奇,像路边的尘土。但工匠们看着这不起眼的粉末,脸上都露出了敬畏的神色。他们见过这东西的威力——上次试爆时,半间石屋都被掀飞了,所以此刻没人敢掉以轻心,连眼神都带着小心翼翼的敬畏。

称量完毕,李杰让人将火药小心翼翼地装进球形弹壳里。弹壳是用百炼钢打造的,呈球形,直径三寸,表面被铁匠们用砂纸打磨得光滑如镜,能映出人脸。上面有一个细小的引信孔,孔径刚好能插进一根麻绳,误差不超过半分。工匠们的动作轻柔而缓慢,像在给婴儿喂奶,手指微微颤抖。他们将火药填满弹壳的三分之二,然后用木塞轻轻压实——木塞是用泡过桐油的橡木做的,既能密封火药,又不会产生火花。

接着,他们将一根浸过油脂的麻绳插入引信孔里。麻绳是用上等的麻线编织而成,每股麻线都经过七次搓捻,坚韧无比。表面涂了一层厚厚的猪油和蜂蜡的混合物,既能防潮,又能保证燃烧速度稳定在每寸燃烧一刻钟。“引信的长度要适中,”李杰用尺子量了量露出的麻绳,长度正好五寸,“太长了会延误时机,太短了则会让操作人员来不及撤离。这五寸长度,足够让人跑出三十步。”

一切准备就绪,工匠们将球形弹壳固定在一个特制的木架上。木架是用坚硬的橡木制成,埋在地下三尺深,上面有一个弧形凹槽,刚好能卡住弹壳,凹槽里垫着一层厚绒布,防止弹壳被刮擦产生火花。木架周围三丈之内,所有的碎石、干草都被清理干净,地面用夯土砸得结实平整,确保不会有杂物被爆炸引燃。

工匠们纷纷退到三十步外,每个人手里都举着一块藤牌。藤牌是用岭南特产的黄藤编织而成,藤条经过桐油浸泡三年,坚韧如铁。表面还涂了一层防火的漆,漆里掺了明矾,能抵抗高温。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藤牌未必能完全抵挡爆炸的冲击,但握着它,心里多少能踏实些。他们的心跳得飞快,“咚咚”的声音像战鼓一样,几乎盖过了外面的风声,不少人的额头都渗出了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

“都别怕,”李杰手里拿着一个点燃的火把,火把是用浸过松脂的杉木制成,火焰在风中跳跃,发出“噼啪”的声响,映红了他的脸庞,“这东西是用来保护我们的,是用来击退突厥人的利器。只要我们操作得当,就不会有危险。”他的声音充满了自信和力量,像一股暖流注入工匠们的心田,让他们的紧张情绪稍稍缓解了一些。

李杰深吸一口气,拿着火把,缓缓走向球形弹壳。他的脚步沉稳而坚定,每一步都踏在事先画好的白线上,不偏不倚。鞋底碾过地面的尘土,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棚屋里的工匠们都透过窗户,紧张地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有人甚至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指节发白。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