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深港之心”与无声的壁垒(1 / 2)
战略聚焦的指令下达后,“星火”计划的引擎发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低沉轰鸣。资源如同被无形之手收拢、提纯,然后精准地投向那片被圈定的热土——亚太区。
顾知行团队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之前广泛撒网的全球项目评估被叫停,取而代之的是对亚太区,特别是大中华区几个核心城市潜在项目的深度挖掘和激烈争夺。最终,经过层层筛选和权衡,首个“星火”旗舰项目的目标,锁定在了一座极具象征意义的超级建筑——位于深圳与香港交界处的“深港之心”国际金融中心。
“深港之心”不仅仅是一座摩天大楼,它更是一个政治符号,一个经济引擎。其设计理念就强调“融合与创新”,对引入最前沿的智慧建筑技术有着强烈的意愿和雄厚的预算。如果能在这里成功打造“星火”旗舰样板,其示范效应将辐射整个大湾区,乃至全国。
“这是我们能想到的,在亚太区最具影响力的‘价值锚点’之一。”顾知行向林微光汇报时,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与紧张,“项目方对我们的技术很感兴趣,但他们要求极高,不仅看技术指标,更看重落地后的实际运营数据承诺,并且……要求极短的部署周期。”
“多短?”林微光问。
“从签约到系统全面上线,四个月。这包括了设备定制、生产、运输、安装、调试、以及人员培训。”顾知行报出一个令人窒息的时间表。
四个月!这几乎是现有流程极限速度的一半!而且面对的是“深港之心”这样结构复杂、标准严苛的庞然大物。
“接!”林微光没有丝毫犹豫,“告诉项目方,我们接受这个挑战。但我们需要他们提供最全面的建筑数据,并给予最高级别的现场配合权限。”
她知道,这第一仗,必须打出气势,打出信誉。
就在顾知行团队与“深港之心”项目方展开紧锣密鼓的谈判时,伊莎贝尔的“产品化攻坚小组”也迎来了最严峻的考验。为了满足“深港之心”的严苛要求和四个月期限,他们必须将仍在实验室阶段的“均衡”配置原型机,迅速推向可量产状态。
然而,“量产鸿沟”的狰狞面目再次显现。为降低成本选定的那家国内传感器供应商,在首批小批量试产中,产品良率远低于预期,大量传感器因微小的性能偏差而报废。
“精度差0.5%,在单个节点上或许影响不大,但在‘深港之心’这种需要数百个节点精密协同的大规模部署中,累积误差会导致整个网络效能大幅下降!”伊莎贝尔拿着不合格的检测报告,脸色铁青,“更换供应商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来不及!”
“能不能通过软件算法进行后期校准补偿?”一位软件工程师提议。
“可以尝试,但治标不治本,而且会增加系统复杂度和不稳定因素。”伊莎贝尔摇头。
就在技术团队陷入僵局时,林微光接到了陆时砚方面“协调”的“亚太资源”之一——一位名叫吴振华的资深工程师。他来自陆氏集团旗下另一家专注于高精度工业自动化的子公司,被临时借调过来协助解决供应链问题。
吴工话不多,戴着厚厚的眼镜,他仔细检查了那批不合格的传感器和伊莎贝尔的设计图纸后,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慢悠悠地说:“问题不在传感器本身,在于你们的测试夹具和校准标准不匹配。这批传感器是工业级的,你们用实验室级别的微伏精度去卡它,当然通不过。给我两天时间,我重新设计一套适合量产线的测试与分级流程,把传感器按实际精度分成A、B、C档,A档用于核心节点,B档用于次要区域,C档……降级处理或者退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