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网络的脉动与降维打击(2 / 2)
林微光心中一震。这是他们之前未曾预料到的副作用!“场协同”优化了特定区域的环境,提升了该区域的吸引力,但这种提升,似乎是以牺牲周边区域为代价的?这岂不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资源虹吸”?
如果“场协同”技术的广泛应用,会导致商业环境乃至更广泛的城市空间出现新的“贫富分化”和“区域失衡”,那它与“数字生命线”所追求的“社会韧性”和“公平守护”理念,岂不是背道而驰?
技术带来的价值,与可能引发的新的社会不公,第一次以如此尖锐和具体的形式,摆在了林微光的面前。
她站在办公室的巨幅屏幕前,一边是苏氏联盟蛮横的“免费”攻势,另一边是“未来屿”暴露出的技术伦理困境。
她知道,不能再仅仅沿着原有的商业和技术路径思考了。苏氏用资本碾压,她就必须找到资本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屿”的困境,则警示她必须将技术的社会影响纳入最核心的考量。
一个模糊的、但方向截然不同的想法,开始在她脑中酝酿。
或许,“星火”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一个个孤立的、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灯塔”,而在于能否连接成一张促进区域公平与协同发展的“网络”。
或许,应对苏氏免费策略的方法,不是去比拼谁更便宜,而是去提供对方无法提供的、更深层的价值——一种基于网络协同的、促进整体繁荣而非内部倾轧的生态价值。
她需要重新定义“星火”,重新思考“场协同”技术的终极使命。
而这一切的思考,都必须融入对那个更宏大概念——“数字生命线”——的探索之中。
林微光深吸一口气,目光变得深邃。
网络的脉动已然清晰,但前路的迷雾却更加浓重。
她面临的,不再只是技术和商业的挑战,更是发展理念和伦理价值的抉择。
下一程,她必须为这簇已然点燃的“星火”,找到一条既能燎原,又不至于焚毁生态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