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砥柱南行(1 / 2)
接了太子谕旨,周勃没有丝毫耽搁。兵部右侍郎的官服还未上身,远洋水师的蓝图尚在胸中激荡,他便已换上一身便于行动的轻甲,点了数十名亲随护卫轻装简从,离开了刚刚踏入不久的京城。
没有盛大的饯行,没有繁琐的仪仗,只有太子一句沉甸甸的便宜行事”。
周勃深知,殿下将这把刚刚磨砺出的利剑指向东南,不仅要斩断倭寇的侵扰,更要剖开这迷局背后的真相。
一路快马加鞭,经山东,过南直隶,越往南,空气中湿咸的海风气息便愈发浓重。沿途所见,与北方迥异。
河道纵横,舟楫往来,市镇繁华,但隐隐地,也能从地方官员闪烁的言辞和市井百姓偶尔流露的忧色中,感受到那份被军报文字所掩盖的紧张。
十数日后,风尘仆仆的一行人终于抵达杭州城。
浙江巡抚并布政使、按察使以及都指挥使司等一众地方大员,早已在巡抚衙门等候。对于这位太子眼前的红人、新晋的兵部侍郎、携钦命而来的总督,无人敢怠慢。
然而,周勃敏锐地察觉到,这些封疆大吏恭敬的笑容背后,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审慎,甚至是一丝隐晦的忧虑。
简单的见礼后,周勃直接拒绝了接风宴,要求立即听取军情汇报。
巡抚衙门大堂内,气氛凝重。
“……周部堂,”浙江巡抚是个干瘦的老者,姓胡,他指着悬挂的沿海舆图,语气沉重,“自三月起,倭寇活动骤然加剧。
其主力盘踞于舟山外海的韭山、渔山诸岛,时而北上袭扰松江、嘉兴,时而南下劫掠台州、温州。行踪飘忽,来去如风。”
“官军数次征剿,皆因不谙海情,或中其埋伏,或被其利用复杂水道摆脱,甚少有正面接战之机。上月,台州卫一艘巡海快船遭遇敌舰,激战半晌……
竟几乎全军覆没,仅有数人泅水逃生。”都指挥使王斌,一个面色黝黑的将领,补充道,脸上带着屈辱和愤懑。
周勃目光锐利,盯着舆图上那些被标注出来的倭寇活动区域:“军报所言,倭寇‘战法刁钻,火器犀利’,具体如何?与以往可有不同?”
王斌与胡巡抚对视一眼,胡巡抚轻咳一声,道:
“回部堂,确与以往不同。以往倭寇多持倭刀、竹弓,仗着个人勇武,登岸劫掠便走。如今……其小股部队配合极为娴熟,进退有据,俨然军中战法。
更棘手的是,他们装备了一种可连续发射的火铳,射程虽不及我军制式鸟铳,但射速极快,近战尤其凶猛。还有……他们似乎对我沿海卫所布防、官军调动规律,颇为了解。”
“连续发射的火铳?”周勃眉头紧锁。
他在东瀛见过倭人的铁炮,装填缓慢,绝无连续发射之能。这种武器,听起来更像是传闻中西洋人的“迅雷铳”之类。“可曾缴获实物?”
王斌摇头,面露愧色:“倭寇极其狡猾,战败则纵火焚船,绝不留下完整器械。我军……至今未能取得一件样品。”
周勃沉默片刻,手指点在舟山群岛的位置:“水师现在情况如何?可能出海一战?”
都指挥使王斌脸上尴尬之色更浓:“回部堂,沿海各卫水师,舰船多年失修,能出海者不足七成。士卒久疏战阵,且……且粮饷时有拖欠,士气……唉。”
周勃心中了然。看来问题不仅在于倭寇的“增强”,更在于自身海防的废弛。太子殿下锐意改革,这东南海疆的积弊,恐怕也是殿下欲借此战一并清理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