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别急着回答,先学会听(1 / 2)
寂静在舰桥里发酵,化为一种无形的压力。
那一声模仿婴儿的啼哭,既是宇宙间最天真的问候,也可能是最致命的拟态。
林小满的预感如同一根绷紧的弦,在心底嗡嗡作响。
语言是陷阱,逻辑是迷宫,他们必须找到一条全新的路。
三天后,一则前所未有的指令通过“薪火号”的内部系统,传达到每一个终端、每一缕意识流中。
“自今日起,设立‘静默日’。每周三,零点至二十四点,全舰禁用任何形式的语音通讯。交流,仅限于文字、手势、或艺术表达。”
指令的发布者:林小满。
消息一出,整艘飞船瞬间炸了锅!
“疯了!林小满疯了!”一名负责引擎维护的工程师愤怒地咆哮,却发现自己的声音被系统强行屏蔽,只能化为一行冰冷的系统提示:“语音功能禁用中。”愤怒的咆哮被金属键盘的碎裂声淹没,他一拳砸在控制台上,火花四溅。
混乱,在飞船的每一个角落蔓延。
习惯了即时语音沟通的船员们变得手足无措,工作效率断崖式下跌。
一名云栖者的虚拟化身在公共频道中疯狂闪烁,因无法即时上传自己的焦虑情绪,数据流濒临崩溃,最终化作一串乱码,强制下线。
争吵、误解、恐慌……仿佛一瞬间,这艘承载着人类希望的方舟,变成了一座无声的巴别塔。
林小满独自站在舰桥,沉默地注视着舷窗外那颗律动的星球,对舱内的混乱置若罔闻。
他知道,打破旧的习惯,必然会迎来剧痛。
混乱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
就在所有人的耐心都濒临极限时,一个变化悄然发生。
在生活区的金属地板上,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因为找不到会手语的父母而急得掉眼泪。
哭泣是本能,不受系统限制,但无人能回应他的言语。
终于,他擦干眼泪,从口袋里摸出一截粉笔,在冰冷的地板上,画下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太阳,旁边用同样稚嫩的笔触写着三个字:“我想妈。”
那个瞬间,时间仿佛静止了。
一个路过的塑形者停下脚步,他原本因为无法用语言描述自己翅膀的新形态而烦躁不堪。
他看着地上的涂鸦,沉默了片刻,然后蹲下身,用自己的生物颜料,在太阳旁边画了一朵绚烂的云。
越来越多的人围了过来。
他们停下无意义的比划和愤怒的敲击,蹲下身子,看着那幅画。
有人用便签纸折了一只千纸鹤,轻轻放在画旁;有人用工具箱里的螺丝,摆出了一个笑脸;一名云栖者则投射下一片柔和的光斑,笼罩着那幅小小的涂鸦,仿佛一个无声的拥抱。
愤怒消散了,焦虑平息了。
一种前所未有的、安静的暖流在人群中传递。
他们不需要语言,却在这一刻,比任何时候都更懂得彼此。
一整天没有开口的林小满,在那天深夜的日志里,只写下了一句话:“原来,沉默才是最大的声音。”
与此同时,新的谜题却在悄然生长。
“林先生,这是第三例了。”沈清棠带着一丝凝重,将一份报告递给林小满。
三名船员,分别来自不同岗位,都报告出现了“听觉幻觉”,声称在夜深人静时,总能听到“有人在叫自己的名字”。
若是从前的医生,恐怕早已将他们列为“深空精神障碍”的观察对象。
但沈清棠没有。
她温柔地安抚了三人,反而组织了一个特殊的“梦境聆听小组”,鼓励所有船员匿名分享自己听到的任何“异常声音”。
结果令人震惊。
在收集到的十几份有效报告中,超过半数的人描述的“声音”竟高度相似——低沉、断续,仿佛隔着一层水波,带着奇妙的回响。
“这不是幻觉。”沈清棠看着分析报告,眼神坚定,“这是一种共鸣。”她立刻将这些声音的描述特征和出现频率交给秦昭,请求他进行数据建模。
秦昭的团队彻夜未眠。
当他将这些描述转化为声波模型,再与之前接收到的外星信号进行交叉比对时,一个惊人的结论浮现在屏幕上:这些“幻听”的波形结构,与外星信号的背景噪音频率,存在着高度的同构性!
“天哪……”秦昭喃喃自语,“对方不是在对我们‘说话’,而是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里‘回响’!”
这个发现,瞬间点燃了楚惜音的创作欲。
“回应?那就给他们最彻底的回应!”她眼中的叛逆与炽烈化为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