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谷贱伤农(1 / 2)
郑和领命退下,去安排那些远道而来的各国使臣和带回来的货物。
殿内暂时安静下来,朱高炽却面露忧色,向朱元璋禀报另一件要事。
皇爷爷,今年夏税已经征收完毕。得益于新式粮种和化肥的推广,各地普遍丰收,税粮征收格外顺利。只是...
他顿了顿,粮食价格开始下跌了。往年一石大米(约120斤)要一个银元,今年一个银元竟能买到两石。孙儿担心,长此以往,恐怕会谷贱伤农啊。
朱元璋眉头微皱:乖孙,你有什么想法?
朱高炽显然早有准备:今年虽然打了倭国和瓦剌两场大战,但靠着新式武器,我军伤亡极低。两场仗打下来,国库不但没有亏空,反而靠着缴获——特别是从倭国得来的大量金银——收益都快赶上往年朝廷三年的财政收入了。所以孙儿想,不如加大各地常平仓的采购力度,把粮价拉起来,让农民得些实惠。
朱元璋没有立即表态,而是看向王卓:你怎么看?
王卓赞许地点头:太孙这个办法很好。农民是国家的基石,辛苦耕作,也该享受国家发展的红利了。他们手里有了钱,就会去买布匹、农具,还能修缮房屋,这能盘活整个农村经济,确实是百利而无一害。
但他话锋一转:不过从长远来看,随着大明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量荒地会被开垦,优质粮种和化肥农药进一步推广,粮食产量还会继续提高。”
“一旦人口增长跟不上粮食增产的速度,粮食过剩就会成为常态。再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如果农民发现种地收入比不上进城做工,土地抛荒就在所难免。
朱棣倒吸一口凉气:没想到丰收也是个愁人的事。农业是立国之本,一旦土地大面积抛荒,遇上连续灾年,朝廷储备的粮食吃完了,恐怕就要出大乱子。
显然大家都想起明末小冰河时期的境况。殿内顿时一片寂静,这个前景让每个人都感到沉重。
王卓打破沉默: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太孙说的加大常平仓采购是一个办法,另外朝廷还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调节种植结构。比如在北方推广大豆种植,由朝廷高价统一收购。大豆不仅可以出口到东大,我们自己也可以用来榨油,剩下的豆粕还能用来发展鸡鸭猪养殖。这样既能保证农民收入,又能让天下百姓不但吃饱,还能吃好。
王卓越说越起劲:而且根据东大的经验,百姓一旦富裕起来,就会追求更健康的饮食。我们大明的土地基本没有经过现代工业污染,正好可以发展生态农业。等瑙鲁开发出来,有了充足的有机肥,完全可以种植高档粮食。东大市面上那些高档大米可是供不应求,比如黑龙江的五常大米、响水大米,江西的万年贡米,云南的遮放贡米,还有近年特别火的河北胭脂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