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铁幕裂痕(1 / 2)
顾晓阳的供述,起初是细流,很快便汇成汹涌的江河。
在专业预审团队强大的心理攻势和部分确凿证据的展示下,他深知顽抗已毫无意义,为了争取那渺茫的宽大处理机会,他开始吐露所知的一切。从昌明集团初期的原始积累,到后期借助权力杠杆的疯狂扩张;从精心设计的海外洗钱路径,到国内错综复杂的利益输送网络;从某些部委官员在项目审批上开的“绿灯”,到地方大员在土地、政策上给予的“特殊关照”……
他像一个被打开了闸门的水库,积蓄多年的秘密裹挟着污泥浊水,倾泻而出。每一个名字,每一笔交易,每一次隐秘的会面,都被记录在案,形成一份份沉甸甸的笔录。
办案基地的灯火彻夜不息。技术团队根据顾晓阳的供述,加紧对电子数据的深度挖掘和交叉验证;外调团队则根据不断涌现的新线索,如同精确制导的导弹,奔赴全国各地进行秘密核实。
李国华坐镇首都,每日听取汇报,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顾晓阳的供词,涉及面之广、层级之高,有些甚至超出了他最初的预判。这已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帝国的覆灭,更是一场对深植于肌体内部的腐败毒瘤的刮骨疗毒。
“重点核实涉及省部级以上人员的线索,证据必须形成闭环,要做到铁证如山,经得起历史和法律的检验!”李国华对专案组核心成员下达指令,语气不容置疑,“同时,严格控制知情范围,在收网之前,绝不能打草惊蛇。”
风暴在秘密卷宗中酝酿,而表面上的官场,却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平静。但这种平静之下,暗流愈发汹涌。
王老从西山返回后,似乎恢复了往日的沉稳,但只有他最亲近的秘书能感受到,老领导书房里的灯熄灭得越来越晚,那方寿山石印章被摩挲得愈发温润。
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安排”开始悄然启动。
某经济领域的权威学者,在一个内部研讨会上,发表了关于“保护企业家积极性,审慎处理历史遗留问题,避免因个案查处影响经济发展信心”的讲话,讲话稿很快在特定范围内流传。
一位与王老关系密切、同样已退居二线但影响力犹存的老同志,“偶然”在与某现任重要部门负责人的闲聊中,提及了“有些年轻干部,锐意进取是好事,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防止被人利用,破坏团结大局”。
更有几封内容翔实、措辞严谨的“群众来信”,被辗转送到了更高层的案头,信中虽未直接点名,却隐晦地批评某些办案人员“作风霸道”、“先入为主”、“存在扩大化倾向”。
这些动作,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虽未激起惊涛骇浪,却也在特定的圈层内荡开了一圈圈涟漪,传递着某种不安和压力。
陕东省,魏海峰明显感受到了这种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
他是何等精明的人物,京城吹来的任何一丝风,他都能品出不同的味道。王老的沉默,以及那些看似无关却意有所指的“提醒”,都让他心生警兆。他加大了对工作组的“关注”力度,但秦宇轩布防严密,核心信息滴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