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生命之光:澈宇进军CAR-T生物医药蓝海(1 / 2)
2023年的秋天,在星海科技的硬科技主业高歌猛进、海外布局初具雏形之际,林澈通过澈宇家族办公室,悄然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关乎人类终极福祉、同时也蕴含巨大商业潜力的领域——生物医药。这一次,他的目标精准地锁定在了癌症治疗的最前沿:CAR-T细胞免疫疗法。
上海,张江药谷。
一座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的现代化生物实验室里,空气净化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营造出一种近乎神圣的静谧。林澈在澈宇家族办公室CEO张岳、以及本次潜在投资对象——“诺华生物”创始人兼CEO杜明宇博士的陪同下,身着无菌服,透过巨大的观察窗,凝视着内部实验室的操作。
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正全神贯注地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细胞操作。他们从采集自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淋巴细胞,然后通过一种被称为“慢病毒载体”的基因工程“运输工具”,将一段能够识别癌细胞表面特定抗原(如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基因,像安装一套精准的“导航系统”一样,导入T细胞内。这些经过基因改造、被“武装”起来的T细胞,就是CAR-T细胞。
“林总,请看,”杜明宇博士指着屏幕上显微镜放大的图像,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这些正在增殖的,就是我们的‘战士’——靶向CD19的CAR-T细胞。一旦回输到患者体内,它们就能精准识别并杀死带有CD19抗原的癌细胞,尤其是对复发难治的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展现出近乎‘治愈’性的效果。”
杜明宇,四十出头,眼神中却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执着。他曾在海外顶级癌症研究中心工作多年,怀着“让尖端疗法惠及更多国人”的梦想回国创业。
林澈看着屏幕上那些被绿色荧光标记、充满活力的CAR-T细胞,仿佛看到了无数生命被重新点亮的希望。他问道:“杜博士,目前临床数据如何?”
“非常振奋人心!”杜明宇调出临床报告,“我们的候选产品‘NCAR-019’,目前已进入临床III期。在II期研究中,对成人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达到了惊人的92%,远超传统化疗。许多已被宣判‘无药可治’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已实现长期无癌生存。”
一行人来到会议室,投资谈判正式开始。澈宇的尽调团队早已对诺华生物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周密调查。
张岳率先发言,语气专业而审慎:“杜博士,诺华的技术和团队我们高度认可。但CAR-T领域挑战巨大。首先,是天价成本。据我们了解,目前国外已上市的同类CAR-T疗法,定价高达近200万人民币一次,这远超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其次,是复杂的生产工艺、严格的监管和潜在的副作用风险。澈宇的投资,需要看到明确的商业化路径和成本控制方案。”
杜明宇显然对此早有准备,他深吸一口气,展示了一份详尽的商业计划书。
“张总问到了核心。成本,正是我们立志要攻克的难关。”他指向成本分析图,“国外200万的定价,源于其高昂的研发摊销、极度个性化的制备流程以及巨额的营销费用。我们有信心通过技术创新和本土化运营,将单次治疗的综合成本,控制在50万元人民币以内!”
会议室内出现了一丝骚动。这个数字,意味着将现有成本降低75%!
“如何实现?”林澈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
“第一,核心原料与设备国产替代。”杜明宇解释道,“病毒载体、细胞培养基、一次性耗材,我们正在与国内供应链伙伴合作研发,成本可降低60%以上。第二,工艺优化与规模化。我们开发了更高效的基因转导技术和扩增工艺,缩短生产周期,提升成功率。同时,我们正在探索‘通用型’CAR-T的研发,虽然还在早期,但那是彻底解决个性化定制高成本的终极方向。第三,聚焦与效率。我们专注于几个最具潜力的靶点,集中资源,避免研发经费的无效分散。”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坚定:“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做出有效的CAR-T疗法,更是要做出中国患者用得起的CAR-T疗法!我们初步的定价策略,会在成本基础上附加合理的利润,目标区间就是50-60万元。即便在这个价位,考虑到其一次治疗可能带来的长期生存乃至治愈,其成本效益比依然极具竞争力。我们预测,产品上市后,年销售收入在第三年可突破30亿人民币,并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