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巴清传奇:丹砂与权谋 > 第186章 【谋反案篇】卷终惊雷

第186章 【谋反案篇】卷终惊雷(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李斯伏诛的血迹尚未擦拭干净,廷议的争执却再度爆发。冯去疾以头触地,额角磕出鲜血:“陛下!即便鼎脉为真,此女终究是殷商后裔!昔年微子启降周仍受猜忌,何况她手握丹砂水银之权,又掌九鼎祀事,恐生尾大不掉之患!”他身后的老臣纷纷效仿,三十余人跪成一片,玄色朝服铺展开来,如一片压抑的乌云。

嬴政沉默良久,目光越过群臣望向殿外。此时已近黄昏,夕阳的金辉透过雕龙窗棂,在玉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恰好落在那枚鼎耳残片上。突然,残片发出刺目的红光,里面的汞液剧烈沸腾,顺着玉阶蜿蜒而下,如赤蛇般流向殿中央的青铜鼎。

“嗡——”青铜鼎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鼎身原本模糊的纹饰骤然清晰,浮现出密密麻麻的脉络图谱。殷商一脉以玄鸟为记,从帝乙开始,经文丁王后(图谱旁刻着“蜀侯之女”四字),历三十余代直抵巴清;秦脉以蛟龙为记,从秦襄公始封诸侯,传至嬴政时突然断裂。当巴清的玄鸟脉系延伸至断裂处,汞液骤然暴涨,填补了龙纹的缺口,形成完整的“华夏鼎脉图谱”。更惊人的是,图谱末尾浮现出八个鎏金甲骨文,在夕阳下熠熠生辉:“秦鼎归清,清护秦脉”。

“天命!这是天命显兆!”徐夫人率先跪倒,墨家弟子与赤霄军将士齐齐叩首,甲胄碰撞声震得殿瓦微颤,“鼎脉归清,护我大秦!”殿东的六国遗老脸色煞白,却不得不跟着躬身。冯去疾望着鼎身的图谱,长叹一声,额头重重磕在金砖上:“臣……遵天命。”

嬴政走下龙椅,玄色龙纹朝服的下摆扫过血迹未干的地面。他亲手扶起巴清,将鼎耳残片递到她手中,残片的温度恰好与人体相合:“阿清,从今往后,你便是大秦的‘鼎脉之主’,掌太庙九鼎祀事,监管少府丹砂、水银诸事。朕封你为‘清侯’,食邑五万户,赐怀清台方圆百里为汤沐邑,可佩剑上殿,与朕共商国是。”

巴清接过残片,掌心传来温润的触感,仿佛握着整条华夏脉络。她屈膝叩首,玄鸟纹朝服的朱红与夕阳融为一体:“臣,谢陛下。臣愿以鼎脉为誓,护大秦黔首,固天下根基,若有二心,甘受鼎镬之刑。”

就在此时,殿外突然传来墨者的急促通报,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陛下!清侯!太庙的九鼎残件突然发光,汞液凝成‘秦历三百’的字样,还有……还有未来灾异的注记!”

嬴政与巴清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骇。秦历自统一六国至今不过十二载,“秦历三百”意味着大秦将有三百年国祚?可那注记中的“灾异”二字,又透着不祥的预兆。

【四:判词惊雷:未来历法的跨世伏笔】

众人疾步赶往太庙时,暮色已染红河山。九鼎残件在太庙中央围成圆形,汞液从鼎足渗出,在青石板上凝成丈许见方的秦历图谱。图谱以十月为岁首(秦用颛顼历),元年到十年的刻度旁刻着重大史事:“元年,灭齐,天下一统”“五年,筑长城,伐匈奴”“十年,焚书坑儒,禁私学”,字迹皆为甲骨文,与殷虚出土的卜辞如出一辙。

十年之后的刻度继续延伸,直至“秦历三百”,每个百年节点都有醒目的注记:“秦历百年,蜀地夷人叛乱,巴郡太守战死”“秦历二百年,黄河改道,淹没七郡”“秦历三百年,鼎裂于太庙,荧惑守心”。最末一行小字如针般刺目:“鼎裂秦亡,清脉续之”。

“这……这是未来的历法?”嬴政的声音颤抖,伸手想要触碰图谱,却被巴清死死拦住。

“陛下不可!”巴清的巫纹烫得惊人,她能感觉到图谱中蕴含的天命之力,如万丈深渊般不可窥探,“此乃九鼎显化的天机,强行触碰恐引天谴。昔年周武王观洛书而得天下,却不敢改一字,便是此理。”她凑近图谱仔细查看,在“秦历三百年”的角落,发现一行极小的符号——既非甲骨文,也非秦篆,而是一种方块状的文字,与三星堆金面具内侧的刻痕隐隐相合。

“快!令太史令用丹砂抄录!”嬴政急声下令。太史令抱着竹简扑跪上前,狼毫蘸着郁山丹砂飞速书写,墨者们举着火把围成人墙,火光中,图谱的纹路却开始慢慢模糊。当抄到“秦历百五十年,西域使者至咸阳”时,汞液突然化作银雾,在火把的映照下消散无踪,只留下九鼎残件泛着淡红光泽。

回到章台殿时,夜幕已彻底降临,咸阳宫的灯火如繁星般铺展至天边。嬴政令史官拟写判词,帛书用的是上等的齐鲁缣帛,以朱砂书就:“秦历十有二年,巴清滴血认鼎,得承鼎脉,封清侯,掌九鼎祀事,监管丹砂水银之政。其罪悉免,朝野不得复议。”

嬴政提起蓝田玉玺,重重盖在帛书上。就在印玺落下的刹那,帛书突然发出“滋啦”轻响,原本空白的角落浮现出一行新的文字——正是太庙图谱中的未知符号,排列成“建武元年”四字。

“建武元年?”嬴政皱眉,转头看向博士淳于越,“淳于先生博通古今,可知此为何年?”

淳于越端详许久,摇头苦笑:“此字非甲非金,非籀非篆,臣从未见过。或许是远方蛮夷的文字?”

巴清心中却掀起惊涛骇浪。她想起祖父留下的残简,在最末一页的夹层里,曾见过类似的符号,祖父批注“符篆类汉隶,疑为后世纪年”。汉隶……建武……那不是东汉光武帝的年号吗?难道这符号,是两百年后才会出现的文字?

“陛下,此乃天命隐语,”巴清压下心头震动,缓缓开口,“当是九鼎示警,却又不愿明言。待时机成熟,自会显现其义。”

嬴政凝视着帛书上的符号,良久才点头:“你说得是。这判词便由你收着,日后若有变故,可凭此节制朝野。”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骊山上的灯火(那是始皇陵的施工现场),声音带着罕见的疲惫,“阿清,大秦的未来,就交给你了。朕求的不是万世基业,只求三百年内,黔首不再受战乱之苦。”

巴清握紧帛书,指尖能感受到“建武元年”四个字的温度,仿佛握着一块烧红的烙铁。她知道,这卷判词不仅是谋反案的终结,更是历史的转折点——秦的三百年天命,三星堆的远古秘密,东汉的跨世伏笔,都凝聚在这方寸缣帛之上。而她,成了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唯一纽带。

突然,殿外响起惊雷,虽是深秋,却有闪电划破夜空,如银蛇般照亮了咸阳宫的琉璃瓦。巴清抬头望去,闪电的形状竟与三星堆金面具的纵目纹一模一样,在天幕上留下转瞬即逝的印记。

她心中涌起强烈的预感:这场“鼎脉移秦”的大戏,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三百年后的鼎裂之日,三星堆的秘密,古蜀的后裔,乃至“建武元年”的真相,终将在风暴中揭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