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西域花开,盐碱试种(2 / 2)
秦先生翻开新到的《土壤改良手册》,眉头紧锁:“盐碱地的脉气紊乱,韧兰能否适应,还得做实验。”他转头对慕白道,“你带着孩子们去灵脉泉下游的盐碱地试试,那里的土壤结构和黄河沿岸相似。”
第二天清晨,慕白带着虎头、小石头等六个孩子,背着工具包出发了。他们沿着灵脉泉往下走,地势渐低,土壤渐渐泛白,空气中弥漫着苦涩的碱味。
“这里的土硬邦邦的,像石头一样。”虎头用铲子敲了敲地面,火星四溅。
慕白蹲下身,抓起一把土,搓开后露出细碎的盐粒:“这就是盐碱土,碱性太高,普通植物根本活不了。”她打开带来的陶瓮,里面装着陈默用灵脉泉水调配的酸性溶液,“咱们先用这个中和碱性,再种上拌了菌肥的韧兰种子。”
孩子们学着慕白的样子,用小铲子在地上挖小坑,浇上溶液,撒下种子,再轻轻盖上一层拌了腐叶的沙土。小石头特意在每个坑边插了根芦苇杆,说是“给种子透气用”。
接下来的半个月,孩子们每天都去盐碱地观察。起初,种子毫无动静,土壤依旧泛白。虎头有些泄气:“是不是咱们的法子不管用呀?”
“再等等,”慕白指着远处的灵脉泉,“韧兰的根须在土里悄悄找脉气呢,就像咱们找水源一样。”
夏至那天,奇迹出现了。盐碱地边缘的一个小坑里,竟冒出了一抹新绿!虽然叶片有些蜷曲,边缘泛着淡淡的黄,却倔强地挺直着。
“发芽啦!”孩子们欢呼着,围在新苗旁,连衣服上沾了盐碱土都顾不上。
慕白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拨开土壤——根须虽短,却已扎进了土层深处,根尖泛着淡淡的红,像在流血。她忽然想起母亲日记里的话:“真正的坚韧,是明知前路荆棘,仍要破土而出。”
那天晚上,双脉堂的灯亮到很晚。陈默在《韧兰研究图谱》里新增了“盐碱地适应性”一章,秦先生在调配新的酸性溶液,慕白在记录新苗的生长情况,孩子们则在给新苗画“成长日记”。
窗外,灵脉泉的活水潺潺流淌,带着新的希望,流向更远的地方。而那株在盐碱地发芽的韧兰,在月光下轻轻摇曳,像在向世界宣告:只要有信念,再贫瘠的土地,也能开出花来。
藏锋谷的故事,仍在继续。每一株新苗的破土,每一个远方的喜讯,都在书写着生命的奇迹,都在传递着守护的力量。而那些为此付出的人,终将在岁月里,收获属于他们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