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多路并进与“回声”计划(1 / 1)
“烛龙”的悲鸣尘埃落定,带来的并非颓丧,而是一种化悲痛为力量的、更加清醒和务实的决绝。凌云和朱棣都明白,将文明存续的希望完全寄托于一项超前技术的突破,本身就是一种赌博。如今赌局受挫,他们必须采取更加稳健,也更加全面的策略。
“南天门”计划被重新梳理和调整,从原先侧重于“凌霄殿”(核能推进)的单点突破,转变为“多路并进、重点突破、体系支撑”的全面发展模式。
第一条路:核能之路,坚韧前行。
格物院并未放弃核能。以鲁衡为首的新领导层,在清理废墟、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成立了“核能安全与推进研究所”。他们不再追求激进的、一步到位的巨型反应堆,而是转向更基础、更稳健的研究方向:新型耐高温抗辐射材料的研制、更精确可靠的控制系统、以及小型化、模块化的反应堆设计。这条路可能更漫长,但根基将更为牢固。陈默和殉难者的数据与经验,成了他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指引他们绕过陷阱的路标。
第二条路:灵能科技,深化探索。
玄玑子与“秩序之锚”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鉴于星空观察者那诡异的精神渗透和认知扭曲能力,对灵能(或称精神力、特殊能量场)的研究成为了防御的关键。格物院抽调精干力量,与玄玑子及其门下弟子合作,成立了“灵格交叉研究所”。目标不仅是强化“秩序之锚”的屏蔽能力,更试图理解、模仿甚至反向利用那种特殊的能量波动。他们开始尝试制作小型的、可移动的“心灵屏蔽器”,优先装备给军队高层、关键科研人员以及信息枢纽,以抵御无形的认知攻击。
第三条路:基础工业,全面赋能。
利用大明庞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基础工业的升级和扩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天工局”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的十二个“工业枢纽”开始陆续投产,虽然技术水平远逊于吕宋核心工坊,但它们能大规模生产标准化的钢铁、水泥、铜线、基础化工原料,为整个同盟的军事和民生需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铁路网以京城和几个主要工业城市为中心,开始向四周蔓延;蒸汽轮船的数量不断增加,维系着南北海运的畅通。
第四条路,也是最大胆的一条:主动沟通,“回声”计划。
在总结了“青鸾”被击落和第一次信息发送换来“观察期”的经验教训后,凌云提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计划——“回声”。既然对方能接收并理解基于宇宙通用数理语言的信息,那么,是否可以发送一种不包含具体技术细节、不带有攻击意图,而是旨在展示文明“独特性”与“秩序性”的信息流?
“我们不乞求,也不挑衅。”凌云在计划说明会上阐述,“我们只是向它们展示,我们这个文明,除了科技等级的数字,还有什么——我们的艺术、我们的哲学、我们对秩序和美的追求、我们面对逆境时的不屈。我们要让它们看到,我们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待被评判的数据包,而是一个复杂的、充满潜力与不确定性的鲜活文明!”
这个计划风险极高,可能被视为软弱,也可能因展示“复杂性”而被判定为“混沌”。但凌云认为,在技术追赶希望渺茫的情况下,这是可能改变对方评判标准的唯一途径。
“回声”计划的内容精心编制:它包含了精简版的《论语》、《道德经》核心思想,用数学逻辑重新诠释的“仁义礼智信”;它录入了《高山流水》、《广陵散》等古曲的数学化音频频谱;它甚至编码了一些最能体现人类协作与创造力的场景——工匠锻造巨舰龙骨的协作,学子在格物堂中争论的影像,农民在丰收时的喜悦……所有这些,都被转化为一种极其复杂、蕴含着深厚信息熵的能量编码。
发送装置不再使用可能被误解为挑衅的大型定向天线,而是利用遍布吕宋和大明主要城市的、经过改造的无线电广播塔网络,以一种弥散的、低功率但持续不断的方式,将这股特殊的“文明信息流”缓缓投向星空信号源的方向。
这就像在无边的黑暗森林中,不再点燃耀眼的篝火(那可能引来猎杀),而是开始低声吟唱一首独特的、属于自己的歌谣。
就在“回声”计划启动后不久,玄玑子传来了新的、耐人寻味的感应:
“彼方之‘扫描’……似有凝滞。其对信息流之反应,不再如之前般程式化冰冷,亦非加剧催化,而是……呈现出一种极细微之‘解析’与‘迟疑’?贫道难以准确描述,仿佛……仿佛一个习惯了处理简单指令的机关,突然面对了一道需要‘品味’的难题。”
这微小的变化,如同在漆黑的夜空中,看到了一丝极其遥远的、或许只是错觉的星光。
与此同时,在大明各地,尽管仍有杂音,但“星火”已然成势。第一批从“格物学堂”毕业的年轻学子,虽然学识浅薄,却带着全新的视野和活力,开始进入各地的工坊、矿场甚至官府底层,如同新鲜的血液,注入古老帝国的躯体。新军的操练声和蒸汽机的轰鸣声,也逐渐成为了许多城镇熟悉的背景音。
多条道路,在废墟上重新铺就;文明的歌声,在寂静中悄然响起。
希望,如同石缝中的草芽,在绝望的阴影下,顽强地探出头来。
时间,依旧紧迫。但抗争的方式,已然更加丰富,也更加深邃。
最终的审判日,正在一步步逼近。而这一次,地球文明,准备以更加完整的姿态,去迎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