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江哲与一堂关于平等的必修课(2 / 2)
他接着讲了小宇的故事,讲了自己读书时被老师说“男生应该学理科”,却偏偏喜欢语文的经历。台下的家长们渐渐坐直了身子,刚才还在小声嘀咕的初三学生,也放下了习题册,眼睛盯着讲台。
“可能有家长觉得,这些跟提分没关系。”江哲话锋一转,看向家长席,“但我想问问大家,要是孩子总觉得‘我是女生,学不好数学’,他还会愿意花时间刷题吗?要是孩子因为喜欢画画被嘲笑,心里一直别扭,他能专心听课吗?”
这话让台下的家长们沉默了。有个妈妈轻轻点头,小声跟旁边的人说:“我家孩子总说‘女生不用学编程’,我怎么劝都没用,现在想想,确实是我平时说‘你一个女孩,把语文英语学好就行’影响了她。”
江哲拿出手机,播放了一段视频——是他之前教过的学生,现在读大学,有学物理的女生,有学文学的男生,还有学舞蹈的男生,他们对着镜头说:“谢谢江老师当年告诉我们,想做什么就去做,不用管别人说什么。”
视频结束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有个爸爸站起来:“江校,这课我家孩子报了!以前我总跟他说‘男生不能哭’,结果他受了委屈也不跟我说,现在我想跟他一起听听这课。”
“我们也报!”
“算我们一个!”
家长们的声音此起彼伏,刚才还担心没人报名的苏姐,悄悄给江哲比了个“OK”的手势。江哲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自己赌对了,不是赌这门课能带来多少生源,而是赌家长们心里,其实都希望孩子能活得更自在、更自信。
试听课结束后,江哲把“性别平等”选修课正式纳入了启智的课程表,每周六下午两节课,自愿报名。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一期就报满了三十个人,不仅有学生,还有五个家长主动提出“想跟着听,跟孩子一起学”。
第一次正式上课,江哲带大家做了个“打破标签”的游戏:让每个人在纸条上写下自己听过的性别标签,然后贴在黑板上,再一起讨论哪些标签是不合理的。有个女生写下“女生不能剪短发”,说自己因为剪了短发,被同学说“像假小子”;有个男生写下“男生不能喜欢粉色”,说自己偷偷买了粉色的笔,不敢带到学校。江哲没批评谁,只是把这些纸条一张张摘下来,换成了“你可以喜欢任何颜色”“你可以选择任何发型”的便利贴。
后来,江哲还邀请了林晚星来做分享。林晚星是他的大学同学,现在做性别平等公益教育,她带了很多绘本、漫画,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讲“性别没有优劣,选择无关对错”。有个初二的女生,听完分享后找到江哲,小声说:“江老师,我以后想当宇航员,以前我妈妈说‘女生当宇航员太危险’,现在我想跟她好好说说。”
课程开了两个月后,苏姐跟江哲说:“江校,最近好多家长跟我反馈,说孩子变自信了。有个妈妈说,她女儿以前不敢举手回答数学题,现在主动跟老师说‘我想试试’;还有个爸爸说,他儿子现在敢把画稿带到学校,还跟同学一起办了个小画展。”
江哲听着,想起自己创办启智时的初心——不只是“启智”,更是“启心”。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孩子们背着书包走进机构,有的在讨论昨晚的数学题,有的在说今天性别平等课要做的游戏,脸上都带着明亮的笑容。
初冬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办公桌上的课程大纲上,江哲拿起笔,在“课程目标”那栏又加了一行:“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无关性别,只关热爱。”
他知道,这门课或许不会像冲刺班那样,让孩子短期内提分,但它会像一颗种子,在孩子心里慢慢发芽,让他们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不被标签束缚,勇敢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而这,或许是比分数更重要的“成长必修课”。
后来,启智的“性别平等”选修课成了招牌课之一,甚至有其他机构的家长特意来咨询。有人问江哲:“你不怕这门课影响提分招牌吗?”江哲总是笑着说:“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只教孩子怎么考试,而是教他们怎么成为一个完整、自信、懂得尊重的人。提分很重要,但让孩子心里有光,更重要。”
就像此刻,大教室里,孩子们正围着林晚星,听她讲女科学家屠呦呦的故事,眼睛里闪烁着光;教室外,几个家长站在走廊上,小声讨论着“以后不能再跟孩子说‘你是男孩,不能怎样’了”。江哲看着这一切,知道自己当初的坚持,没有错。启智的课堂,不只是提分的战场,更是孩子们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土壤,而这堂关于平等的课,会一直在这里,等着每一个渴望成长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