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江念熙与江逸晨的同桌提案,让初三课堂活起来(2 / 2)
江逸晨补充道:“我们还统计了之前的参与率,手工课只有65%,足球课60%。要是按这个方案来,应该能让更多同学参与进来。而且角色可以轮换,这次当战术型,下次可以试速度型,大家都能体验不同角色。”
班里的同学听完,都纷纷赞同:“我上次手工课想做陶艺,却不会捏形状,要是有执行型同学帮我,肯定能完成!”“足球课我跑得慢,但我能守门,要是能分到防守型角色就好了!”
陈老师看着兄妹俩的方案,又看了看同学们的反应,笑着说:“这个提案特别好!既考虑到了每个人的特长,又能让大家互相学习。我会把方案交给年级组,下周就先在咱们班试点!”
周末,江逸晨还帮妹妹整理了“分组执行细节”:足球课开场前,每组先花5分钟讨论战术,让战术型同学明确职责;手工课每组选一个协调员,负责沟通设计和执行的想法,避免“一言堂”。江念熙则把这些细节画成小漫画,贴在教室后面的公告栏里,方便大家看。
第二周周一,初三(2)班的足球课试点开始了。体育张老师拿着统计好的“角色表”,按“1速度+1技巧+1防守+1战术+2灵活”的比例分组,林晓宇如愿分到“战术型”角色,和江逸晨一组。
刚开始,组里跑得最快的同学还想自己带球冲,林晓宇想起公告栏里的漫画,鼓起勇气喊:“右边防守空了!传给江逸晨,他能带球突破!”江逸晨接到球,果然快速突破,再把球传给门前的同学,最后进球了!
队友们都围过来拍林晓宇的肩膀:“晓宇,你这观察也太准了!刚才多亏你提醒!”林晓宇涨红了脸,却笑得特别开心——这是他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在足球课上发挥作用,以前他总觉得自己跑得慢,是“拖油瓶”,现在才知道,自己的战术观察,也是球队需要的。
同一周的手工课,美术刘老师按“设计+2执行+1收尾+1协调”分组。小雨之前因为不会画画,总不敢参与,这次她选了“执行型”角色,负责捏黏土。组里江逸晨选了“设计型”,画了个“初三加油”的陶艺摆件,小雨拿着黏土,小心翼翼地捏出形状,还帮着调整细节:“这里捏圆一点,像太阳,更有活力!”
江逸晨看着妹妹的作品,笑着说:“你这捏制技巧比我好,要是没有你,我这设计就是张废纸。”小雨听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以前她总觉得手工课和自己无关,现在才发现,就算不会画画,自己的动手能力也能帮上忙。
首周试点结束后,陈老师做了统计:手工课参与率从65%升到了95%,之前放弃创作的3个同学都完成了作品;足球课参与率从60%升到了90%,只有2个同学因为身体原因没上场,其余同学都参与了传球、防守或战术提醒。
班会课上,陈老师把统计结果贴在黑板上,笑着说:“这都是江念熙和江逸晨同桌提案的功劳!以后咱们班所有活动都可以试试‘角色互补’分组,其他班的老师也来问咱们要方案呢!”
同学们都围到江念熙和江逸晨身边,七嘴八舌地说:“下次运动会能不能也按这个来?我想试试‘后勤型’角色,帮大家拿水!”“文艺汇演我不会唱歌,但我能帮大家整理服装,算不算‘协调型’?”
江念熙看着身边热闹的场景,偷偷跟哥哥说:“哥,你看,大家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了!”
江逸晨笑着点头,想起自己当初设计校服时的初心——无论是校服还是分组,都是为了让每个人在校园里都能“合身”,都能感受到“被需要”的快乐。夕阳透过窗户,落在兄妹俩的课桌上,草稿本上的分组示意图,还留着两人一起修改的痕迹,那是属于他们的,最特别的同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