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山里那点破事 > 第64章 薪火承恩明月鉴,匠心化雨润无声

第64章 薪火承恩明月鉴,匠心化雨润无声(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李池卫把脸一板,像当初刚开始教他时那般,拿出了师傅的威严。

他把眼一瞪:“反了你了?谁是师傅?!你家那房子还修不修了?还想让高园和大狗子跟你钻一辈子石缝喝冷风?!”

他语气放缓,带着深沉的关切,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趁现在工程结了,有点活钱,赶紧把房子立起来!给老婆孩子一个安稳窝,这才是顶顶要紧的正经事!下个工程在哪?猴年马月?谁也说不准!”

他转向潘高园,语气不容置疑:“高园,这钱你收好!给他管死了!一分一厘都得用在刀刃上!他要是敢乱花一个子儿,告诉我,看我不敲断他的腿!”

潘高园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下来。

自己父亲躺在床上是个累赘,公公就像个只会抽烟的哑巴……

从李师傅身上,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如山岳般厚重踏实的父爱。

她用力点头,哽咽着说不出话,只是紧紧、紧紧地攥住了那两捆钱,仿佛那是撑起整个未来的脊梁。

“师傅……他……他挣的钱都交我……不乱花的……”她断断续续地保证。

看着眼前这对在生活泥泞里相互搀扶、眼神依旧清亮的年轻人,李池卫心底五味杂陈。

摊上那样的爹娘,是他们命里的劫数。

自己能做的,就是在这关键处,狠狠地托他们一把。

在他心里,汪细卫早就不单单是徒弟了。

当年那个在工地上,因为笨拙被嘲笑却咬着牙不肯服输的半大孩子,那个眼神倔强、干活不惜力的少年身影,与眼前这个能独当一面的汉子重叠在一起。

传艺,亦是传灯。

自己和老伴那天走了,徒弟也是要披麻戴孝的。

自家闺女没这缘分,这一身的手艺和这份牵挂,就托付给这个实心眼的“憨儿”吧。

剩下的钱,李池卫仔细分装进几个结实漂亮的帆布袋子,这都是他早就计算好的。

干工程,讲究的是“财散人聚”。

晚上,他叫上汪细卫,师徒俩踏着清冷的月光,提着沉甸甸的“心意”,一家家去拜访那些在临乡说得上话、对工程有过关照或未来可能搭把手的人物。

月光如水,映照着师徒俩沉默的身影。

每到一处,李池卫都郑重地将略显拘谨的汪细卫推到前面,拍着他的肩膀,话语朴实却字字千钧:

“老哥\/老弟,这是我徒弟细卫,跟我亲儿子没两样!往后在这片地界,还得仰仗各位多提点、多照应……”

汪细卫不善言辞,只是恭敬地鞠躬,递上特意买的好烟,笨拙地学着师傅的样子应酬。

将每一张面孔、每一个名字、每一份或真诚或客套的情谊,都牢牢刻进心底。

他明白,师傅这是在用自己的半辈子积攒的脸面和人情,为他未来的路铺下一块块基石。

这份恩情,深似海,重如山。

养老?那是天经地义!

再造之恩,此生结草衔环难报万一!

工地的收尾在精雕细琢中悄然完成。

内墙的粒子刮得光洁如镜,电线如隐秘的脉络规整地隐入墙体,水路通畅,连防冻的草垫都包裹得严严实实。

门窗严丝合缝,一串串黄铜钥匙被汪细卫用细麻绳仔细系好,工整地贴上写着房号的小纸条。

最后的验收更像是一场心照不宣的仪式。

李池卫陪着临乡的负责人,汪细卫紧随其后,逐层查看。

负责人背着手,满意地点头,手下人早已确认无误,此刻的巡视,是对彼此心血的尊重,也是对圆满结局的确认。

庆功宴没去外面人多眼杂的馆子,就设在租住的农家小院。

潘高园和杨春燕使出了浑身解数,将有限的食材化作一桌令人惊叹的乡土盛宴:

油亮喷香的青椒肉丝在灯下泛着诱人的光泽,红艳滚烫的麻婆豆腐氤氲着麻辣鲜香,山药炖腊猪蹄汤浓白醇厚,干笋炒腊肉咸香筋道,金黄的鸡蛋番茄汤点缀着翠绿葱花,清炒白菜碧绿爽脆。

还加上几道这时管控不算严的本地特产菜肴,满满当当的一桌子……

虽无海味,但有山珍,更显得心意十足,热气腾腾地熨帖着肠胃与人心。

酒过三巡,气氛热烈。

乡里的干部们吃得额头冒汗,赞不绝口。

一位微醺的负责人指着刚端上一盘热菜的杨春燕,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两位师傅这手艺,埋没在工地可惜了!咱乡政府食堂正缺这样的人才,有没有兴趣来?”

酒桌上的话,像飘散的烟,众人哄笑附和,谁也没太当真。

潘高园笑着道谢,杨春燕则羞涩地低下头,心却像被投入石子的湖面,悄悄漾开了一圈涟漪。

这随口的一句玩笑,竟像一颗种子,不经意间落进了她年轻的心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