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匠手开蒙生财道,肩挑日月见真心(2 / 2)
这些天,汪细卫真是累得够呛。
他不再是单纯的工匠,更像一个忙碌的库房总管。
每天天刚蒙蒙亮,山下的挑夫队伍就开始沿着那条险峻的小径往上运货了。
玄云道长通过李池卫提供的清单采购的物资,先是运到山下坝云乡的集散点,
然后全靠聘请当地村民肩挑背扛,一步步运上这磨刀峰顶。
汪细卫的任务繁重而琐碎。
每当一个挑夫喘着粗气、汗流浃背地抵达观门口,他就要立刻迎上去。
先是从对方手里接过一张皱巴巴、往往被汗水浸湿些许的纸条——那是师傅李池卫在山下开具的“运单”,上面详细写着挑夫姓名、所背物资名称、数量、重量。
他需要仔细核验:清点数量对不对得上,检查包装有无在运输途中破损(比如水泥袋有没有撕裂,瓷砖边角有没有磕碰),确认无误后,再指挥挑夫将货物搬到指定的堆放区域。
“王老五,三袋水泥,放东边垛子,对,摞整齐点!”
“张二嫂,这捆防水卷材轻拿轻放,靠墙根摆,别晒着!”
“李大哥,砖头卸这边,对,和之前的放一起!”
他声音沙哑却清晰,指挥若定。物资堆放也极有讲究,根据工程进度,后期才用到的(比如某些装饰材料)就放在库房最里面或者角落;近期就要使用的(如水泥、砖块)则放在外侧方便取用的地方。
这一切都需要他心中有张清晰的规划图。
验收无误,搬运到位,汪细卫便会从随身挎着的一个旧帆布包里,掏出一个记账本和一卷用橡皮筋捆着的零钱,当场给挑夫结算运费,绝无拖欠。
“一趟一块,您背了三趟,这是三块,拿好。”
“哎哟,谢谢汪师傅!”挑夫们接过带着汗味的钱,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疲惫似乎也减轻了几分。
壮劳力一天能上下四五趟,挣个四五块钱;有些力气大的妇女也能跑两三趟,补贴家用。
这笔收入对山下的村民来说,相当可观。
最关键的都是现钱,你背的多,就挣得多,当天就结账,让当地很多工人都乐意参加这场运输工作。
汪细卫看着钱如流水般花出去,心里常常暗自咂舌。
光是采购这些物资,据说就花了玄云道长将近二十万!
而这半个月的运输,光运费就已经支出去了近七千块!
看这物资堆积的量和运输的进度,起码还得再运半个月,总运费恐怕要直奔两万而去。
他有时趁着搬运间隙,走到悬崖边透气。脚下是奔流不息的长江,远处山峦起伏。
他扶着冰凉的岩石,心里忍不住嘀咕:这玄云道长,看着清贫,哪来这么多钱?
而且,这地方到底有啥好?又没用电,晚上不是点蜡烛就是耗煤油,光线昏暗,生活极其不便。
守着这么个孤绝的山头,简直是自找罪受。
但他很快就把这些念头压了下去。这是玄云道长的选择和坚守,自有其道理,轮不到他一个来干活的小辈多嘴。
他的本分,就是把师傅交代的活计干好,把这庞大的物资管好、用好。
同时,他心里也一直记着师傅李池卫的话:要找五六个绝对信得过、技术也过硬的人,来负责核心的修缮工程,特别是那密室部分。
师傅这是在暗示他,要有自己的可靠班底。
闲暇时,汪细卫就在心里默默盘算。
上次一起收拾章富贵的那帮兄弟,自然是第一考虑对象,比如赵大膀子、高前缸他们,义气、肯干,绝对信得过。
但问题是,垒灶、搬砖这些力气活他们没问题,可涉及到古建筑修缮的一些精细技术,比如木工雕刻、旧砖修复、特别是密室那种需要隐蔽工艺的活儿,他们的技术就未必够格了。
“木工……尤其是懂老式榫卯、能做旧如旧的木工,去哪找呢?”
汪细卫望着云雾缭绕的山谷,眉头微蹙。他那帮小伙伴里,还真没这样的人才。
这让他感到有些棘手,组建一个既可靠又技术全面的队伍,并非易事。
江风带着江里的湿气吹来,带着夏天难得的凉意,非常舒服。
汪细卫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回堆满材料的场地。
路要一步一步走,眼下,还是先把这源源不断的物资接收、管理好,这才是重中之重。
等着物资全部上来以后,自己就要回乡里去看看老婆孩子,顺便把队伍给拉过来。
他重新拿起记账本和笔,精神再次集中起来,等待着下一个挑夫的身影从山道拐角出现。
感谢书友‘手忙脚乱的广开土大王’送来的五星好评,非常感谢,您的留言让我感动,也更加支持我的创作。
感谢大家的陪伴和支持,真的非常感谢大家,看书本来就是看一乐子,书要有趣才会有跟读的可能性。
我读书也是这样,开始写的挺好,慢慢的就没有了味道,所以弃书就成了选择。
我是个写手,要做的就是把每个故事讲清楚,讲的有趣些,为大家提供乐趣,让大家过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