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契约漏洞的危机(2 / 2)
陈砚摇头:“我翻过祖父的农书,里面只写‘古稻为信’,没提别的能代替。残卷也没提示,应该是硬性规定。”
油灯晃了晃,影子在墙上跳了一下,像某种不安的预兆。
赵铁柱走到角落,从工具袋里掏出一台旧农业分析仪。外壳生锈,屏幕发黄,是他以前在农机公司做技术员时偷偷留下的调试设备。虽然老旧,但它内置的地脉频率解析模块,至今仍是镇上唯一能读取深层能量数据的仪器。
他接上残卷边缘的数据接口——那是用银丝缠绕的微型插口,藏在纸页夹层中。按下启动键,机器“嗡嗡”响了三声,开始读取地脉频率。
“我试试算违约的影响。”他说,“这玩意儿能解析能量回流模型,预测冲击路径。”
陈砚和周映荷没打扰他。一个守着残卷,随时准备应对突发异象;另一个蹲在陶罐前,用指尖轻轻拨弄剩余粉末。她的菌丝悄悄探出,在粉末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网,检测活性成分与能量密度。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窗外风渐渐大了起来,吹动屋檐下的铜铃残片,发出细微的“叮当”声。
三小时后,仪器“嘀”地响了一声。
赵铁柱盯着屏幕,反复核对数据。他的脸一点点沉下去,嘴唇抿成一条直线。
“不是吓唬人。”他抬头,声音压得很低,“如果献祭中断,地脉能量会逆向回涌。首波冲击七十二小时内到达镇中心。”
“具体会怎样?”陈砚问。
“土壤液化。”他说,“地下水暴冲,建筑基底塌陷。先是路面鼓包,接着房屋下沉,最后整个镇子的地基会像泡烂的纸一样散开。”
周映荷手指一顿:“你是说……镇子会塌?”
“不是地震。”赵铁柱指着屏幕上的模拟图,“是内部结构失效。就像血管爆了,血全往脑袋冲,脑子撑不住。地脉本该平稳释放能量滋养万物,一旦反流,就会造成局部高压,直接摧毁支撑体系。”
陈砚低头看残卷。纸面温度恢复正常,纹路隐去。仿佛一切都没发生,可他知道,倒计时已经开始了。
“三天。”他说。
“准确说是七十小时零十八分钟。”赵铁柱关掉机器,“从现在算起。”
屋里安静下来。油灯烧到底,火苗矮了一截,光影摇曳,映在三人脸上,忽明忽暗。
陈砚走到桌边,翻开祖父留下的农书残页。纸张脆黄,字迹模糊,很多地方都被虫蛀坏了。他一页页翻,想找有没有应急记载。翻到最后,夹层里飘出一张小纸片,上面写着一行字:
“古稻非物,乃信之载体。失信,则地不承人。”
他捏着纸片,久久不语。
这句话像一把钝刀,缓缓割开他的心防。原来献祭的本质,并不只是能量交换,更是信任的象征。一旦失信,不只是契约破裂,更是人与这片土地之间精神链接的崩塌。
周映荷走过来,站到他身边:“有没有可能……用其他方式表达诚意?比如仪式、祷告?或者重建一座祭坛?”
“残卷没反应。”陈砚摇头,“它只认实物。哪怕我们跪着哭喊一整夜,只要没有足量古稻粉,它就不会承认履约。”
“那就只能想办法补足。”赵铁柱抓起外套,“我去库房看看,老仓库最底层有个暗格,说不定还有备份。”
“我去北坡老仓。”周映荷说,“那边有个废弃粮窖,八十年代封存过一批种子,也许还能找到些残留。”
陈砚留下,继续翻农书。他知道希望不大,但不能放弃。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突破口。
赵铁柱临出门前,回头看了他一眼:“你说……公司怎么知道这条漏洞的?”
陈砚停下动作。
这个问题他早就想过。契约是与菌王直接缔结的,过程封闭,外人不可能知晓细节。除非……
“有人泄露。”他说。
“谁?”
“不知道。”陈砚合上书,声音冷了下来,“但现在不是查这个的时候。”
赵铁柱点头,推门出去。
周映荷紧随其后。
屋里只剩陈砚一个人。他把残卷平铺在桌上,割破指尖,滴下一滴血。鲜血渗入纸面,纹路亮起,勾勒出完整的地脉网络图。他在图中寻找古井节点,确认防御屏障仍在运转。一切正常。
可就在他准备收起残卷时,纸面忽然轻微震动。
一道新纹路缓缓浮现,不在主图范围内,而是延伸向东南方向——那是镇民居住区的地下管网带。
他眯起眼,顺着纹路追踪。
片刻后,他猛地站起身。
那条支线,正在缓慢衰减。不是断裂,而是能量回流提前启动的征兆。原本应该在七十二小时后爆发的逆流,已经开始渗透!
“已经开始了吗……”
他抓起外套冲出门。
门外,风已转冷。天边乌云悄然聚拢,遮住了最后一缕夕阳。
他朝着村中心跑去,一边跑一边大声喊:
“别用井水!所有人离古井远点!今晚起禁用水管,关闭水泵!重复,立即停止使用任何地下水!”
声音在空旷的村道上传开,惊飞了树梢的寒鸦。
他知道,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而这场战争,不再是抵御外敌,而是与时间赛跑,与人心博弈,与这片土地最深的秘密对话。
古稻粉可以短缺,但信任不能崩塌。
否则,这座扎根于菌脉之上的小镇,终将在无声中沉入大地深处,成为下一个被遗忘的传说。